“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有感而发,提笔写下广为流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人们的思绪带回一千七百年前,人们不会忘记那年巴丘的冬日,也不会遗忘了这个名叫周瑜的三国英雄。
然而周瑜曾被人们误读已久,特别是一部《三国演义》,“七分虚,三分实”地描绘历史,几乎磨掉了周瑜本应具有的光辉色彩。事实上,集政治和军事才能一身的周瑜,还是一个气量恢弘的男子汉。这与人们固有印象里的周瑜,实显不同,但他的功绩和作为却值得让后世啧啧称道。
周瑜可算得上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色的表现使他名垂青史。他的大局观从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周瑜为东吴的宏图伟业作了一幅大写意。首先,他认为北方豪杰林立,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可创基业。周瑜劝孙策取下江东,取庐江、取荆州,这一系列的规划为东吴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显得英明而又有远见。
接着,在赤壁一战后,周瑜据理力争,绝不主张将江南四郡借给刘备,而是出谋划策将刘备一举消灭,只是这样便没有了三足鼎立。在攻占江陵以后,周瑜又规划了取益州的大业,认为益州唾手可得,应是囊中之物,而不用与刘备苦夺。
《隆中对》中描绘了益州的景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因此得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结论。《隆中对》能够实现的前提是与孙权交好,而周瑜的想法远比《隆中对》的设想切实可行。
刘备急功近利地想要占取益州,反客为主,却破坏了与东吴间结盟交好的平衡,为后来的战役埋下很大隐患。曹操后来南下,刘备被迫去投奔了苍梧太守吴巨,兵力不足三千,朝不保夕,夺取益州像一场攻坚战,耗时费力不讨好。在这一点上,周瑜的计划是在可行性较大的基础上提出的,显示出他过人的政治头脑,这一决策是理智而明确的。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指标,实奇才矣。”陈寿给了他最高的评价,在三国之中无人能及。这一年,羽扇纶巾的少年,英姿勃发地伫立在船上,凝视着远方,眼神坚定而充满信心,周郎将为江东的事业而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周瑜又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从他的战绩便可见一斑。他长期担任东吴的统帅,赤壁大战后围攻江陵一战中,周瑜又担任了总军师,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击退了曹仁、徐晃,成功的占领了江陵。据《江表传》记载,曹操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心有不甘,碍于情面吐露出此言,却反衬周瑜才是赤壁一战中最大功臣。
在开拓东吴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氏兄弟的将领,所向披靡。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这一年,马踏黄沙,连营战场,公瑾一身戎装南征北战,他镇定自若,脸上挂着微笑,他的笑笑出了一代儒将的自豪与得意。毫不夸张地说,周瑜开拓了东吴的半壁江山,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获“万人之英”的评价。
周瑜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均为人称道,他谦逊,忠义坦诚,有着独道的人格魅力。老将程普最后由心而吐“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更有“性度恢廓”之称,在三国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那样谦逊儒雅,气度不凡。 “三气周瑜”不过是一个罗贯中在演义中捏造的笑话。
后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再次将周瑜的魅力展现出来。他承载着开拓江东的梦想,忠于孙氏兄弟,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打拼天下,创下无数的英迹,只可惜于他英年早逝,最终没能实现早年间取定益州的计划,却是个最大的遗憾。
周瑜病故于巴丘,冬风飒起,天地落泪。壮志未酬英雄含恨,诸葛亮在公瑾去世之后前往巴丘吊唁,长叹“天妒英才”作文悼念:“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再无知音。”流露出诸葛亮内心的忧伤,他们亦敌亦友,诸葛亮遗憾于公瑾英年早逝,大呼天下再无知音。
就这样一颗巨星陨落了,江东这片土地因周瑜的存在而辉煌荣耀。真正的英雄从不会被人遗忘,他们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该被早日正名。
后人正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寻找见证历史的眼睛。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