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时,他开始临摹《石鼓文》拓本。
47岁,临摹七年,依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49岁,年近半百的他,更加刻苦努力,但他对自己的字十分不满---笔画细瘦,体态平板。
51岁,吴昌硕的临摹无可挑剔,可惜始终是他人的影子,他想有自己的特色。他开始琢磨,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60岁,吴昌硕在思考如何临摹才能虚实兼顾。
68岁高龄时,他依然对自己不满,觉得笔力不够,并没有做到虚实结合,于是继续勤加练习,终于在72岁时顿悟:篆文宜重严而不滞,虚宕而不弱。
此时这个白发老翁早就至臻化境,登峰造极。
他信手拈来的作品,每件都是精品。
古语云:前贤多晚达,莫怕鬓霜侵。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从模仿到超越,吴昌硕整整坚持了40年。
家国情怀
吴昌硕有很多别号,如老缶、石尊者,还有一个叫“大聋”。
这个“聋”来源于战场。
据《吴昌硕年谱》记载:“1894年甲午51岁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戎幕,北上抗日。”
198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北上御敌。他和吴昌硕是莫逆之交,得知吴昌硕岁年逾50,依然有赤子之心,便上奏朝廷说“奏调先生(吴昌硕)赞画军事”,让吴昌硕跟着他一起上战场。
事实上,吴昌硕哪里有打仗的经验,他也没有军事才能,所谓“赞画军事”只是虚托之词,吴昌硕之所以同意上战场,主要还是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从军后,吴昌硕从来没有真刀真枪地杀敌,他只是用笔写些对敌劝降的露布,草拟吴大�的战报文稿。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4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