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如其人,人如其名,所言不虚。
2017年12月12日,杨国祥这个名字被刻在了昆明的一座石碑上――中国首颗氢弹实战投掷英雄纪念碑。
国祥,国之祥瑞、也是国之祥运。而这段承载着国之重器的光辉人生,却是发端于云南省玉溪市一个名不经传的彝族小山村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省城昆明尚且没有几幢高楼。至于说地地道道的穷乡僻壤,其贫穷与闭塞更是无法形容的。
然而,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落后的环境反而激励了求学的信念,崎岖的山路更挡不住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杨国祥19岁那年,这个彝族小伙凭借一股子闯劲、一股子冲劲,考入了峨山地下党领导的峨山中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仅仅两年后,杨国祥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东北新建的航校学习,成为了新中国资助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彝族之鹰,从此展翅翱翔。
雪国猎鹰,一展雄心
新中国伊始,既是万象更新,也是百业艰难。国家初建的航校,拿着一点挤出来的经费,不要说先进的飞机了,就连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教官都没有多少。
教练机呢,用的是日本关东军二战时留在“伪满”的老压货。至于教员,除了少数几个国民党的起义军官,大部分都是日本关东军的降将。
这些投降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文化背景也很复杂,甚至很多人还带有抵触情绪。但孜孜不倦的求学的精神是会感染人的,杨国祥和同窗们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攻坚克难”这四个字,对于杨国祥来说那就是家常便饭。他是云南人,又是少数民族同胞。相比较内地的同学,他在普通话上要下的功夫就要多出几倍。更不要说,东北零下30多度的野外拉练,对于来自温暖之乡的他是多么严峻的考验。
尽管语言不通,但知识无国界。日语混合着夹生的汉语,加上拼凑的一些手势,就奠定了杨国祥的空军基础知识。尽管机型不多,但架不住勤学苦练。从PT-17到Z5、再到九九高级教练机和九九袭击机,被杨国祥玩了个遍。
努力是不会辜负人的,1952年杨国祥被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穿梭于东北三省和朝鲜半岛的雪域高山,成为了抗美援朝战场上骄傲的雄鹰。
4年后,在有5位元帅和百名将军参加的空军大比武上,杨国祥名列第一。在建国十周年庆典上,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难以言表的激动让他流下了泪水,党内军内传开了他的绰号。
彝族之鹰,从此名扬天下。
氢弹强军,志在吾身
大国重器,唯有勇者能承担。1964年11月16日,中国成功的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而氢弹试验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氢弹的实战性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氢弹的运载和投掷工作,光荣的落到了杨国祥的肩上。
出于骄傲的民族自尊心,更是出于对祖国科研能力的信任,杨国祥经过与同事们的探讨之后,毅然选择用新中国自主生产的“强五战斗机”作为氢弹的运载和投掷工具,党中央和国务院快速批准了这一申请。从杨国祥到达西北核试验基地的那一刻,他的心里已经有底了。
罗布泊试验场,距离基地有几百公里的距离,飞行需要几十分钟。在一年的时间里,杨国祥除了深入学习了解核理论与核武器知识外,统共进行了180次模拟投弹训练。
青年时期在白山黑水间的刻苦钻研,就是他充分的自信。朝鲜上空的百战经历,更是他最好的经验直觉。每次模拟投弹的弹着点,距离靶标都在12米内。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