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时期的国力衰退 让明朝也开始贩卖度牒
明朝建立后,官方仍然严禁民间私自出家。通过限定全国僧道人数、设置度僧考试、限制出家年龄等措施去严格控制宗教发展,并一度免费发放度牒。
但由于财政困难,明朝却也难免走上唐宋两朝的鬻牒老路。明朝鬻牒之风,始于土木堡战败后的景泰二年,到成化年间开始大行其道。比如早成化二十年,宣大总督余子俊就曾建议度僧、道60000人。每人各给当地官府纳银12两,类解转运,以备边用。整个成化时期,度牒总发行量超过250000张。
一张保存至今的明朝度牒
但有意思的是,明朝的情况还与宋朝时候的相反。宋代的僧侣数量并没有随着度牒的大肆发行而大规模上涨,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北宋前期全国僧侣大概是40万,,到了熙宁十年的总数则下降至20多万。至南宋绍兴年间,僧尼总数也在20万左右徘徊。
这可能是因为宋朝时期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对于普通人迁徙的限制也做了降低处理。所以,度牒所具有的自由活动功能,在当时被大大弱化了。而明朝立国后,非常重视对民众人生自由的限制。度牒的自由活动价值,便在这一时期有了重大提升。
清朝取消了人头税 让度牒的价值也随之降低
清朝建立后,度牒制度才走向消亡。当时已经推行的摊丁入亩制度,可能是乾隆准备废除度牒制度的重大外力因素。简单来讲,就是废除了之前一直存在的人头税,只以土地作为征税依据。这样一来农民就摆脱了千百年来加在身上的丁役负担。同时抑制了土地兼并,这使得百姓通过遁入寺庙道观方式躲避赋税的方式不再是那么必要。
古代的度牒制度在乾隆时代便戛然而止
同时,佛教已经很大程度成为朝廷的统治工具。佛教管理体系也已基本定型,不再必须通过度牒管理僧众。鉴于这几个原因,在乾隆三十九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度牒制度。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