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于谦站了出来,痛斥“北斗南移”的避战南迁派徐阶,力排南迁之议。他厉声道:说南迁的人都应该斩首!京师是国家的根本重地,理应号召天下的士兵死守此处!如若迁离京师,南宋便是前车之鉴!
于谦数言,振聋发聩。在一批官员和监国皇子?王的支持下,大明朝确立了固守北京的决策。
廷议结束后,于谦升兵部尚书,负责卫京事宜。
他临危受命,积极准备北京保卫战,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而北京保卫战,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士兵、武器和粮食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京师守卫力量相当薄弱,为了充实部队,于谦紧急调来各地的备操军,还动员了全城青年男子入伍,但是有了军队仍旧不够,兵器与粮食根本跟不上,后勤不足乃是兵家大忌。
也先的军队随时会卷土再来,如果采用再造兵器和靠车马运输粮食的老办法以外别无所为,恐怕无法抵御即将到来的进攻。
于是,于谦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除了加急赶制武器,他派人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以充公用,还鼓励男子自带武器投军效力;至于粮食问题,则让各地而来的士兵自带干粮,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人好友备车运粮入京,一切费用由官府支付。
不过几天,这几个难中之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尽管于谦是一介文人出身,但论胆色与能力,丝毫不逊武将。
此外,敌方曾多次以被俘的英宗进行政治讹诈。在这件事上必须有个了断,但无人敢提,怕的就是英宗归来秋后算账。
但于谦认为“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了能尽量减少一切不可控因素,他率先提出废除英宗,立英宗之弟――史称代宗――为皇帝。
对于谦而言,“爱国”与“忠君”,永远都是“国为重”。
于谦与英宗,就像三百年前岳飞与钦宗一样,他们为的绝非是龙椅上的那位君上,能让他们抛热血献头颅的,定是这天下苍生黎民百姓。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此时的京都守军兵草充足,士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京都的每个人都准备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付出自己保家卫国。
在这场保卫战打响的四个多月中,于谦一直处在第一线。
他曾下令,外出迎战,无论输赢都不准开城门,此战,要么赢,要么死。而这条背水一战的军令的受众对象,包括他自己。
此刻的于谦如一颗闪烁的明星,点缀着即将黯淡的大明帝国。
这场战争,由于谦指挥,军民齐心御敌对外,最终以大明朝的胜利为结点。
这场胜利,使得明朝的国运得以再延续两百多年。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4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