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行为艺术――《遮蔽的天空》

发布:2019-08-11 11:10 · 文化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是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的第一本长篇小说(1949年出版),也是最知名的一本。在此之前他的主业是作曲家,不知道坂本龙一之所以是这本书的超级粉丝,和鲍尔斯在音乐上的成就是否有关系。

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行为艺术――《遮蔽的天空》

这其实是一个不太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故事,讲述的是作曲家波特和作家妻子姬特二战后携两人的朋友特纳一起来到北非撒哈拉旅行。三人在美国的生活都富足安逸,他们为了找回对生活的热情来到这里,在沙漠中收获的却只有悲凉。

故事充满戏剧性和诡异的不幸氛围,作者的文字隐隐流露出一丝残忍。人物的行为屡屡越过安全和理性的边界,一切都很反常,但因为蒙昧的背景又显得合理。全程的第三人称叙述使得读者感觉自己像是在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三人的命运走向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

我读的版本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去年出版的,非常满意《遮蔽的天空》这个译名。之前重庆出版社也引进过这本书,译为《情陷撒哈拉》,听起来有点像一个俗气的情感故事。开始我还有点嫌弃蓝天、红日、黄沙的封面设计,觉得过于直白了,但读过书之后又觉得这种纯粹和简单恰到好处。

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行为艺术――《遮蔽的天空》

一定要翻译成《遮蔽的天空》才对味,因为英文名字中的shelter一词有着“庇护”的含义,这在全书的语境中非常重要。书中波特和姬特探讨蓝天的背后是不是有肉眼不可见的黑幕,我理解这是作者在拷问:离开文明的范式、世俗的生活这些外在条件的庇护,我们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书中三位旅人去探索的北非腹地,是法国殖民者没有实现有效管辖的地域,是法郎无法在此流通的村庄,是现代文明之光还没有照到的角落。文明世界的来客刚开始觉得这里时间过得很慢,仿佛永远都花不完,但是停留的越久,他们越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因为在这里他们的金钱、身份、学识都毫无用武之地。

三个人本来是想逃离二战之后文明崩坏的环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结果却彻底迷失在了撒哈拉的黄沙中。故事开头讲述的三个舞女为了去撒哈拉喝茶,渴死在沙漠里的故事,正是对几位主人公命运的预言。

波特身死,姬特疯癫,特纳对两位友人发生的故事懵懵懂懂。这个结局在读者看来是很唏嘘,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一切的发生都遵循着对单独个人的肯定、重视个人的自由与其意志的选择、强调主观真理这些原则,而这些恰恰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特点。所以回答之前的问题,我们真正的存在可能就是虚无,意义要靠自己去赋予。

所以这个看似冒险故事的作品,其实充满着深刻的哲思。作者一直在强调个体,剥离环境,试图揭开遮蔽的天空背后的人生真相,所以这本书虽然在面世之初不被理解和看好,但是现在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起并列为存在主义文学经典。

作者在北非游历的亲身经历,使得描写中充满高度真实的细节,虽然无法做到几位主角那样对主观真理的绝对追求,赌上自己的人生来一场存在主义行为艺术,仍然可以对蓝天、红日、黄沙心生向往。

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行为艺术――《遮蔽的天空》

(2)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底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