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应对死亡焦虑的形式还有多种,例如:通过宗教信仰,找到来世或者死后世界的解释,作为心灵的寄托;通过绘画、音乐、文字等的“波动影响”,让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产生长久的影响力;“超验”的极高境界,能够纯然地活在当下,不再有死亡和时间的概念。
03 与其选择逃避,不如直面死亡焦虑
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活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存在主义心理大师欧文・亚隆将面对死亡焦虑的过程,比喻为“直视骄阳”。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死亡”并非100%的负面概念,正确理解死亡焦虑,也会促使我们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
父母们处理死亡焦虑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子女的生活选择产生影响。
焦俊艳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亲人们的诉求,会不会有更多的自由?”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血缘上的亲情、成长过程中的友情、爱情……逐渐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其中有爱,也有羁绊。
当我们知晓父母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时,或许会有更好的方式,去协调个人生活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一书中,介绍过一个苏珊的案例。
苏珊是一名出色的注册会计师,因为对儿子生活状态的忧虑而陷入巨大的恐慌。在和欧文・亚隆的咨询过程中,她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把自己关于死亡的焦虑,部分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孩子的出路,却唯独忽略了自己,“自我”的丧失,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后来,苏珊做出了人生中重大的改变。在和先生商议之后,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景色优美的旅游区开了间小旅馆。多年来的心愿,终于照进了现实。
从苏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直面死亡焦虑,会让人生走向更积极健康的一面,欧文・亚隆也提出了一些征服死亡恐惧的建议。
1、多些沟通和陪伴,减少孤独感
死亡焦虑和孤独感常常如影随形,而真诚的沟通和陪伴,可以驱散孤独的阴霾。部分父母对子女的人生选择存在异议,其根源在于互相之间缺乏了解,双方都像生活在气泡里的人,隔着隐形的薄膜,无法触碰到对方的真实生活状态。
人本主义流派十分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任何观点,只有在坚实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在生活中,通过良好沟通建立起关系之后,分歧的解决就有了更多的出口。
2、帮助父母找回生活的重心
在综艺节目中,papi酱的人生重要性排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一度引起父母们的诧异。在他们的生活中,子女毫无例外地排在了第一位。这也可能导致在子女成年离家之后,他们的生活失去了重心,亚隆案例里的苏珊也是类似的情况。
因此,帮助父母找回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仅回让他们的生活更充实,子女们也会获得更自由的空间。
在纪录片《72小时》里,有一对夫妻在退休之后,选择四处旅游、上摄影学校、参加摄影团体活动,生活得神采飞扬。
我们常说“爱人如己”,心理学上讲“成为你自己”,当父母开始爱自己时,他们与子女间的关系会变得更融洽。
因此,死亡焦虑既是阴影,也可能变成一份馈赠。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