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主席是你们叫的吗”,还有多少“学生会”式“无效社交“?

发布:2018-10-12 10:47 · 文化

最近,一张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QQ群聊天截图,惊爆了舆论。

QQ群聊天截图显示,社团外联部一名学生在群中提问“7号要开会吗?@杨某学长”,一名袁姓学生马上回“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再看见第二次,自己没点数?”随后,刘姓学生称“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全体成员。”

这件事情发生地是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某学生聊天群内,帖子发出后,引来网友热议。之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声明,称此事确为该校学生所为,同时反映出学校对社团干部教育管理还不到位。

“杨主席是你们叫的吗”,还有多少“学生会”式“无效社交“?

如果仅仅看对话内容,人们可能会想到某些官场小说中的场景,但没有想到在学生会中竟然有着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网上的评论中,也有很多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因为在大学中有很多学生会都是这种风气。

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当然会觉得很震惊,但却也是早有耳闻,对于有过大学经历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会中的事情略知一二,这个本身并没有多少实质权力的组织却形成了一套如此“官僚化”的作风,成员之间的关系宛如官场中的上下级。

如果某人是学生会主席,就好像获取了特别大的权力,下面的成员也自然对之言听计从。这当然反映出学校内的不良风气,但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去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人们或许会觉得有些可笑。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事情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学生会”并不是一个多高大上的光环,这只是一个社团组织而已,成员的加入和退出都是自愿的,因而成员完全可以拒绝“主席”的不合理要求。

它的好处可能也仅仅在荣誉评定、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会被看作是加分项之一。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之后的就业上并不存在着直接的联系,甚至部分企业招聘时,已经公开表示不要“混过学生会”的。

以学生会作为嘘头,将自己看作是领导的行为实际是很幼稚的,所谓的“风光”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在走出校园后,这个头衔就没有什么价值。

也就是说,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像是一个被加上噱头的高级社交场所,很多人加入到其中是为了交朋友、增加自己的人脉等。

所以他们才会对这种种不合理的规则抱以默许的态度,某些人还会做出所谓的“讨好上意”的举动,就像这次事情中的那些说出“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的人。

在外人看来这些行为也许很没有意义,不过是一群人在自嗨而已,但对于他们而言却会认为这样做是社交的潜规则,是会交际的表现。

其实远不止学生会,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到一些“无效社交“中去,像是所谓的“圈子”和“人脉”。甚至在面对其中某些庸俗、不尊重个人的规则的时候,也会在内心将之合理化,把这些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从表面看,好像有些人人缘十分好,到处都是朋友。但是实际上这却是自我意淫式的虚假繁荣,圈子里的人互相吹捧、自娱自乐,但一旦走出这个圈子,他们就会发现那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因为在这种氛围的社交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效的,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进行着角色扮演,一小部分人借此来满足自身脆弱的虚荣心,但并没有起到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作用。

“杨主席是你们叫的吗”,还有多少“学生会”式“无效社交“?

同时,在彼此的人格没有得到平等尊重的情况下,这种社交的质量的确是极其低的,彼此间无谓的吹捧不是“情商高”,它是某种肤浅的自信。人们无法在那种氛围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也就更谈不上友情了。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术与语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有机体。一个是在沟通心灵,另一个是在交流思想。如果其中一个误入歧途,那社会就要出现病态。”

这其实还涉及到一个自主选择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貌似所有的社交行为都遵循着自愿原则,毕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必须加入某个圈子或是群体。

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人们会常常陷入到一种“我一定要如此”的心理暗示中去,这种暗示大多来源周围人的看法、一些惯常思维等。像是在学生会这件事情上,很多学生会认为加入学生会是件很风光、能认识众多“精英”人士的场合。

可能在很多年后,当他们走出校园后,会反思当年的自己是如何地幼稚,白白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到这种无谓的社交当中去,但当人处于那种环境中却并不容易察觉。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底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