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勃朗宁设计的FN M1903手枪时,多位读者老爷都说,这枪和苏联TT手枪好像啊!TT是不是参考了FN M1903设计的呀?
勃朗宁FN M1903手枪和托卡列夫TT手枪,两者轮廓的确很像,但前者是自由枪机原理,后者是管退式+枪管偏移闭锁原理,而且FN M1903为内置击锤,TT手枪是外露击锤。
TT手枪的确参考了勃朗宁的设计,但参考的原型并不是自由枪机原理的FN M1903手枪,而是管退式+枪管偏移闭锁的柯尔特M1911手枪,TT的结构可以看做是简化的柯尔特M1911。
TT手枪设计于20世纪20年代,设计者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菲德尔・托卡列夫(Fedor Tokarev)。托卡列夫生于1871年,父亲是哥萨克军人。他和同时期很多天才设计师一样,一开始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凭着对机械的兴趣自学成才。1885年托卡列夫在军营内接受短期职业教育,随后在修械所车间当学徒工,因为对枪械非常钻研,一年后被送到新切尔卡斯克7451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军械员。1907年,提拔为一级准尉的托卡列夫又被送到军械学校专门学习枪械设计,毕业后到兵工厂担任技术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托卡列夫又作为军械技师随俄军参战,1916年又回到兵工厂。十月革命后,托卡列夫和他的良师益友费德洛夫一起进入图拉武器设计局,正式从事枪械设计工作,在图拉工作的20多年里他设计了多种自动步枪、机枪、手枪、冲锋枪,TT手枪就是在这个时期设计的。
在机床边工作的托卡列夫
TT手枪的设计背景是当时苏联红军的制式手枪还是老旧的纳甘M1895转轮手枪,以及毛瑟C96手枪这样的进口手枪,性能已不能满足需求,亟待研制新型自动手枪。托卡列夫考虑到红军大量使用毛瑟C96手枪和配套的7.63x25mm毛瑟手枪弹,决定以毛瑟手枪弹为原型稍作微小改进,研制出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基于这个口径研制新枪;又因为当时勃朗宁手枪是最先进成熟的自动手枪,再考虑到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威力较大,遂决定以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为蓝本,设计一支管退式原理、枪管偏移闭锁自动手枪,最终其设计于1930年被苏联7451委员会选中,定型为TT-30手枪,TT即“托卡列夫手枪”的缩写。
托卡列夫TT-33手枪
TT-33手枪结构剖视图
TT-33手枪工作原理动画,击发后枪管在尾部铰链带动下偏转,枪管上的闭锁凸筋与套筒闭锁沟槽脱离,让套筒开锁后坐。
TT手枪在结构上可以看做是简化的柯尔特M1911手枪,主要简化之处在击发机构,柯尔特M1911手枪的击发机构有如下特点:
1、击锤、单发杆(Disconnector,击发后被套筒往下压,让阻铁与扳机推杆脱离,使阻铁回位重新挂住击锤)、阻铁、握把保险都是单独用销钉固定在套筒座上的,分解结合时需要按顺序一个个拆下(玩过world of guns的一定明白,分解M1911难点就在这里);
柯尔特M1911击发机构各零件装配位置,击锤、阻铁、单发杆、握把保险都是单独用销钉固定在套筒座上的,其中单发杆(Dsiconnector)和阻铁(Sear)共用一个销钉。分解时,需要单独拆下这些销钉,才能将零件逐个取下。
2、手动击锤下方连着一个弯曲的击锤簧导杆,导杆外套有螺旋形的击锤簧,延伸到弹匣后握把空间内;
这支分解后的柯尔特M1911击锤后面的“尾巴”就是击锤簧导杆,装配时装在握把后方空间内。
这个3D图展示了击锤簧导杆和击锤簧的装配关系
3、扳机、阻铁、单发杆和握把保险四个零件的弹簧合为一体,是一个头部四叉形的片簧,四个分叉分别抵着扳机推杆、阻铁、单发杆和握把保险,也放在弹匣后握把空间内,后四分叉片簧进行简化,扳机簧和单发杆簧合一,但还有三个分叉;
柯尔特M1911手枪背后的片簧头部有四个分叉,从左到右分别对应阻铁、单发杆、扳机推杆和握把保险
简化后,单发杆和击锤共用一片分叉,这样片簧改为三叉
一个三叉形片簧实物,这种片簧形状复杂,又是靠钢片本身弹性工作,对热处理要求较高。
这样的结构缺点是小零件多,销钉多,四叉形片簧外形细长,形状复杂,热处理要求高,为此托卡列夫在TT手枪上予以大胆简化: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