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刚刚过去的“珠海航展”外,挪威盾舰“英斯坦”的沉没,算是军圈里为数不多的大新闻了。在与货船相撞7天后,经过一系列神奇操作(过早弃舰、损管水平低下、忘关闭水密舱门等)的“南森级英斯塔号”终于沉的只剩下“尖尖角”了。在无奈的看着这艘“全球首沉”之盾舰的同时,人们也不免感叹:撞船这种事,挪威居然一丁点也没向邻居俄罗斯学到。本期,我们就来说说战斗民族的“撞击”史。
南森才露尖尖角,早有...
英勇与惨烈并存
提及撞击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神风特攻队”。在穷途末路下,企图以“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方式,往往让人看的是头皮发麻。这种看似脑回路短路的操作,确实属于撞击战术的一种。即:操纵包括战机、舰艇、军车等一切可用的载具本身作为武器,对敌方目标发起猛烈的撞击行动,以达到毁伤目标的作用,使之完全或者部分丧失战斗力。
穷途末路时使用“神风特攻队”式的撞击战术,与其说是“战术”,更像是在送人头
就现实而言,“撞击战术”大概最早起源于火炮技术不成熟的古代海战当中,属于“不得不为”的一种战法。由于使用时多具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性,所以这一战术使用时往往都是“英勇与惨烈”并存的,而且步入现代以来“撞击战术”出现的次数也越见越少。不过战斗民族可能是个例外,他们不仅是撞击战术的行家,甚至还专门进行了总结,把这一战术玩出了花儿。
古代海战,很多时候玩的都是“碰碰船”+“肉搏”
“撞击”玩出花儿
二战后期,苏联通过总结发展出一套撞击战术体系:通过猛烈的撞击,使得地方目标毁伤丧失战斗力。并将之写入作战条令:“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主动撞击的方式对于入侵我方控制区的敌对军用目标发起警告式的攻击,迫使其远离亦或者被我军俘获。”这一战术广泛的融于苏军海陆空三军中,并在之后的冷战中很好的“吓唬”了美帝,也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美帝总是被撞的那一个,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且还渐有扩大之势
就海军而言,苏联时代所造的战舰往往比较“结实”(解体这么多年,家底儿还没败完),一则是苏联海军所活动高纬度地区,海况确实不是很好。另一则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撞击需求,通过自己加固的撞角和特制耐压船体等,并通过相应的撞击战术高速撞击对方舰艇侧翼的薄弱位置。
大概就这么撞!――“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除了1944年,苏联装甲艇在楚德湖撞沉德军舰艇,苏联“不沉”号驱逐舰在波尔奇尼赫湾撞沉德国潜艇这些案例外,最经典的非“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莫属。当年2月,美军导弹巡洋舰“约克城”号(9000吨)和导弹驱逐舰“卡伦”号(8000吨),以无害通过为由抵近“偷窥”黑海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基地。苏军派出了“忘我”号护卫舰(3000吨)和SKR-6号巡逻舰(1000吨)加以应对。
“黑海撞船事件”双方实力对比,可见苏联两条船加一起还不及美军一条船吨位的一半
在沟通无果后,“忘我”号发出了著名的信号:“我舰奉命撞击你舰”,然后坚决的撞向了是自己2倍有余的“约克城”号,SKR-6号也撞向比自己大6、7倍的“卡伦”号。最终,美帝在无限惊恐中,被两艘比自己小的多战舰给“挤”走。至今,这一事件在维基仍单独成一词条...
“约克城”上的“好事者”记录下的撞船影像
水下的“疯子伊万”
水面的撞击惨烈异常,水下也不可幸免。冷战时,苏联潜艇在水下潜航时,为防止有人“盯梢”,经常在正常航行时突然极速转向,以探查是否被跟踪,如果有就“撞沉它”。这一战术称作“苏联大回转”,亦称“疯狂伊万”。
不过每当这时,往往都是苏联一方占据优势。因为苏联核潜艇活动区域多在北极,因此设计时多采用钛合金材质的双壳体设计,其牢固程度甚至可以全速撞开北冰洋冻结的冰面,比西方那一票单壳体潜艇的设计牢固程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当中比较著名的一次是1992年时,美军“巴吞鲁日”号与俄罗斯K-276“螃蟹”号的相撞事件。当时,美军一如既往的在俄罗斯海军基地(科拉半岛军港入口处)外边“盯梢”,察觉不妙的945型核潜艇K-276“螃蟹”号一记摆舵旋回,径直向“巴吞鲁日”号迎头撞去。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