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后的城市重建称得上人类奇迹之一,促成这一奇迹的因素既有马歇尔计划的输血 ,也有德国民族「自我组织」的特质。
战败后,德国大部分城市遭到毁灭性破坏,废墟遍地、满目疮痍。当时德国与日本的政治体系完全不同,日本由美驻军实际管理,保留了天皇制度,新任首相也立刻履职。城市重建过程中,通常决定权在国家政府,各个城市如果按照政府的思路建设,就将获得资金。越是急需复苏的城市,越需要听政府的话。
德国则由四个战胜国瓜分,直到1949年,重新整合的联邦德国才有了他们的第一任总理阿登纳。
▲阿登纳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提出,1949年初才实质性启动,其重点是重建经济而不是城市。以联邦德国为例,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不存在一个国家政府发布指示和提供资金,当地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例如许多教会将从公众中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城市重建中。
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复杂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清除城市废墟?
战争期间,纳粹政府非常重视清理瓦砾,因为纳粹告诉大家他们将在1944年之前赢得胜利。为了表明会赢,他们需要立即清理瓦砾,以免这些废墟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相比之下,苏联或波兰这些被占领的国家没有地方政府这样做。
▲ 战后柏林
纳粹在许多城市使用战俘和集中营囚犯来清理和运走废墟,战后一些城市羞于承认地方政府曾做了什么,但是在档案馆里有一些囚犯的照片记载着一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后盟军鼓励地方政府让前纳粹党成员负责清理瓦砾。
清除废墟可没那么简单,据估算,战后仅在西德,就有4亿立方米的城市废墟。这种任务只能由拥有重型设备和专业技能的公司承担,这么理所当然的事儿,而民众中却有人反对曾与纳粹有关的公司参与重建,并要求施工前对所有这些公司进行审查。德国人死心眼儿起来,就是这么较劲。
西柏林和汉堡受损严重,而且建材短缺,人们只能收集砖块和石头进行重复使用,但由于严重缺乏熟练劳动力,大大影响了重建进程。
在东德,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现代材料,如预制混凝土,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学校,在纳粹统治下关闭)在呼吁使用新材料方面也非常有影响力。
▲ 重建德国的妇女
由于男性劳动力丧失殆尽,各个城市中数以百万计的妇女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废墟,德语中甚至造出了「妇女时刻」和「瓦砾女人」这两个专属名词,有人说战后20年是女人重建了德国城市,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后来引入移民,德国妇女的工作压力才得到缓解。
有一个故事说,中国著名战地记者萧乾战后随盟军抵达柏林,他看到妇女们在清理废墟,身边的工地上摆放着刚刚摘来的鲜花。看到鲜花的萧乾想:这个民族不会亡。
德国各大城市中,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废墟清理最快,资料显示1949年慕尼黑80%的城市废墟已经被清除,而这时联邦德国统一的国家政府还没有正式成立。
▲ 现在的慕尼黑
要不要恢复城市旧貌?
战争结束后,有人说要让柏林城市建设走向现代化。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西柏林,人们按照原样恢复了被炸毁的市政厅和其他象征性建筑,还试图恢复一些古老社区的原貌。东柏林的情况就不同,那里比较现代化,因为东德和苏联都向往创造一个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