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暑假档的票房黑马――《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近10亿,评分高达8.7分,更是被众多观众誉为国漫之光。那么这部剧情大改了《封神演义》中情节的国漫到底如何?
原为灵珠子转世的哪吒,在电影里成了魔珠转世而成的魔童。不同于书中调皮任性孩子气的哪吒,电影里的小哪吒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王。
同样,不止哪吒,电影里哪吒父亲李靖的形象和书中形象对比有了颠覆性的突破,他不再那么严苛而是更加的宠爱自己的孩子;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更是竭尽所能教育哪吒以期其能修养身性;而陈塘关的百姓则对哪吒惧怕非常。
在此种杂糅了父母亲情,邻里关系的设定下,哪吒其实已经不能称为神仙了,因为他所在乎和要努力突破达到的都是凡世的条条框框。
你所见到的哪吒不再是高高在上,冲动莽撞的神仙,他成了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之人。在电影所构建的那个世界里,他要努力调整自己不被别人喜爱而感到失落的内心;也可以因为别人带他踢一会儿毽子就把他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会竭尽全力去对抗宿命的不公。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这一次由《封神演义》里的英雄偶像变成了自己的英雄。
《电影的力量》里曾提到过个人英雄主义并对其做了如下解释:人们一心指望真实生活中的领袖、英雄来解救自己。但事实证明只有自己能够解救自己。英雄主义是每个普通人都力所能及的。――“你,也可以成为英雄。”
由信仰的英雄变成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导,哪吒这一次成功了吗?
当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时,如何成功的软着陆成了各大电影制片人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神仙当然可以落凡尘,但是翩然落地还是轰然倒地是有很大差别的。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自负胆大,能惹事还会惹事。他虽桀骜但也懂情义知因果。因为自己的过错不愿累及家人,书中写到“子做灾殃,遗累父母,其心何安?”、“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哪吒离家出走的时候:“哪吒出了府门,抓一把土往长空一撒,寂然无影”虽字不多,但情甚浓。
后来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后,李靖拆了供哪吒汇元真身的哪吒庙,哪吒气急“我与你已无干了,骨肉已还于父母”我们既已毫无瓜葛,你毁我庙便是与我立仇,有仇当报。既不是父子也就没有以父为天的道理。这里的哪吒虽只有七岁,但恩怨分明,个人意识极为强烈。
书中虽无对哪吒心态的描述,但从哪吒的处事和言谈中可知,他就是不同于常人的英雄,是可以被百姓当做偶像信仰和膜拜的小神仙。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因为魔珠的原因,被陈塘关百姓厌恶。自小没人和他一起玩耍导致了他孤僻的性格。哪吒之母殷夫人说哪吒其实非常在意人们对他的看法。就这样电影里面的哪吒成了一个惨兮兮孤寂寂的被遗世的小孩。
后来在父母、师傅的影响下,哪吒已经能够稍微克服魔珠对他的影响。在最后他和敖丙的大战中,他对敖丙说:“我命由我不由天”,算是对不公的宿命的一个回复。
这个魔童哪吒就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在遭遇挫折时会难过;得到别人认同时会开心;觉得命运不公时会努力反抗。他告诉我们,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要做自己的英雄。
虽然电影立意融入众生,但其整体完成度真的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真如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陈塘关的李靖成为了一个慈父,那他就永远也做不了一方青天。自己的孩子几次将关里百姓搅得鸡飞狗跳,百姓来求李靖主持公道,李靖却出于个人情感多次做出无效承诺。这个父亲的形象实在太过飘忽,难以立住。
东海三太子敖丙,虽为灵珠投胎所生,但在龙王和申公豹的影响下仍旧纯良。这就更加说明了哪吒的那颗魔珠感化力度之难。敖丙最后选择和哪吒一起并肩斗天雷,“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他的宿命到底是什么,也就更别谈由不由天的问题了。
哪吒和父亲李靖的对峙,是《封神演义》里哪吒部分最经典的场面之一。影片里改了两方冲突的原因,强调了哪吒在魔珠的影响下处于失智的情况才会反抗父母。这一设定是典型的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电影想要融合这一经典场面但又不能合理安排,就导致这一段十分突兀,处于失智状态的哪吒的行为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意义和价值。行云流水的打斗场面也并不会使电影的立意有任何的升华与提高。
哪吒这一个小神仙,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象。四十年前,《哪吒闹海》把哪吒化身成为人民斩妖除魔备受人民爱戴的英雄。而今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直接把哪吒打成了凡人。“我命由我不由天”,还有电影宣传语:“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这些话都是说给我们普通人听的。1979版《哪吒闹海》里的太乙真人说的:“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真正的神仙应当是内心坚定的,他们不会遇到整日困扰他们的忧与恐。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