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流浪地球》电影改编自刘慈欣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同名小说,但影片并没有对原著进行精准还原,事实上,影片大概有八成内容是编剧的全新创作。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从商业市场角度而言,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说和影视毕竟是两回事。

刘电工的文风向来是比较深沉甚至冷冽的,而《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春节档的商业片,需要拍成一部合家欢式的电影才能站稳脚跟。否则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就赔本,以后也没人敢投资了。

不过,在影片没拍出来的原著情节中,其实有着不少爆点。如果影片能把原著的以下几点拍出来,评分很可能再涨一波。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电影中,地表世界是一片冰原,吐口唾沫就是冰疙瘩。但人们只要居住在地下城,基本就解决了低温问题。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小说中人类的苦难,可能比电影中更深重。

在小说中,地球气温频繁变化,除了严寒外,人类还要面临高温的致命威胁。

在牵引时代,地球发动机的运行让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我”的爷爷,有次看到外面下雨,激动地跑出去冲凉,但他忘了雨水已经被发动机的光柱烤热,结果身上烫脱了一层皮。

后来,爷爷就是死于烫伤感染。

“我”的妈妈,不是死于疾病,而是一次更“大尺度”的灾难中。

原著中,岩浆渗入地下城,居民急需向地表转移。但升降梯的运载量很小,短时间内无法转移全部居民。根据“危急法”,年龄越小越有逃生的优先权。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影片中,姥爷带着小男孩“刘启”进入地下城。

当“我”踏进升降梯时,“在妈妈和生存之间,还隔着两万多名大学生呢!而我已闻到了浓烈的硫磺味……”

太多人没有生存的权利。

电影中改编这一段时,用了“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设计。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没有进入地下城的那些人,都去哪里了?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要么饿死,要么冻死,总之,地球死了30亿人。影片仅仅交待了一个庞大但空洞的数字,可这些人的尸体呢?

电影中,王磊率领救援队赶赴杭州的路上,看到了上海东方明珠塔和奥运大厦,甚至还有冰冻中的“兰州拉面”招牌。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这些都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原著中的惨烈程度。灾难应该瞄准人本身,才足够震撼。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商业院线片讲究共情性,要最大程度让观众有代入感。所以《流浪地球》电影虽然是未来故事,但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与现在的我们没有区别。

但原著小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呈现未来技术,更合理推演出人类在新科技下新的社会属性

比如对待死亡和婚姻的价值观。

电影中,男主角刘启的姥爷韩子昂、父亲刘培强先后死去。刘培强决定以生命为代价引爆空间站的时候,刘启激动地大声喝止。韩子昂死后,韩朵朵悲痛万分,看得人泪目。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但在大刘笔下,这些都不存在。

在原著中,“我”去太空舰队找父亲,得知他在微型飞船中被小行星碎片击中而死。对此,起码在作者笔下,“我”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表现。

对亲人如此,对爱人的情感就更加淡化了。

在叛乱中,“我”的妻子加代子阵亡,“我”也没有哀悼或悲痛的表现。“整天喝的烂醉”也只是与同事们一样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自己对爱人的悲伤。

如果说这种冷漠只是假象,是作者没有将悲情写出来,那么不妨看看加代子抛下“我”的这一段:

加代子默默地走上前去,从分发武器的人手中接过了一支冲锋枪,加入到那些拿到武器的市民的队列中,她没有回头,同那支庞大的队列一起消失在地下城的迷雾里。

如果拍出原著这几点,《流浪地球》评9分不过分

在街上看见“革命”队伍就加入,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扔下老公走了,够不够奇葩?

不止如此,在“我”小时候,爸爸爱上了“我”的小学老师,光出轨不算,还和“我”妈妈商量离开这个家,妈妈竟欣然同意。两个月后爸爸玩腻了回家,“妈妈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4883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