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什么样?
我一直以为《摘金奇缘》讲的是奥运健儿的爱恨纠缠。
直到昨天,看完后的我呆若木鸡,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在卧槽。
占地望不到边的私人府邸,看个昙花都要搞个盛装派对,心情不爽的时候买酒店,爽的时候包个岛。
这群新加坡老钱圈的华人,怎么能这么有钱。
下意识看了眼银行卡余额,泣不成声,同样是黄皮肤,我真是拖了种族后腿。
?《摘金奇缘》里骄奢淫逸的生活
近些年,好莱坞银幕上涌现不少华人大款,这群新加坡贵族无疑将这一形象推向了极致。
有人不喜欢,觉得这是误读,是变了味的偏见。
其实纵观历史,每个年代的好莱坞都对华人充满了刻板印象。
不过,同样是黄皮肤,再往前推个百年,银幕上的他们比起现今,简直地下天上。
电影刚来到北美大陆,银幕上就有了华人,那时影像只负责记录,谈不上感情色彩。
1894年《华人洗衣店场景》算是开山之作,片名亦是内容,时长不及一分钟。
?《华人洗衣店场景》
片子里虽然没有偏见,但那年是美国政府通过《排华法案》的第12个年头。
先前由于鸦片战争打开晚清国门,大量涌入美利坚淘金的中国劳工严重挤压本地资源,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印象早已山河俱下。
后来影像发展出了叙事,歧视也开了始。
一开始,华人多见诸爱情片,他们和白人相爱,却不得善终。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19年大卫・格里菲斯的《残花泪》,华人男子爱上白人少女,少女父亲百般阻挠,两人最终双双殒命。
?《残花泪》,尽管是男主,却因为是华人,还是被格里菲斯贴上吸食鸦片,颓废懒做的标签
也有修成正果的,不过,最后华人却摇身一变成了白人。
?1916年《砸碎的脚镣》,白人男子和华人女孩终成眷属,所谓“华人女孩”身份最后反转,其实是中国富商收养的白人
且不论是《残花泪》还是后者,该时期的银幕上的华人主角全由白人扮演,他们涂黄了脸,如同早年在单口喜剧里模仿黑人那般。
?单口喜剧里化黑脸妆的白人,和电影里冒充华人一样,属于最低级的种族歧视
直到《红灯笼》上映,好莱坞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华人女星黄柳霜。
?《红灯笼》,中国姑娘(黄柳霜饰)被美国传教士所负,终服毒自杀
黄柳霜生长在洛杉矶,父亲是第一代中国劳工,其称得上是美国人心中首位华人女神。
虽说如此,地位仍十分卑微,演艺生涯几乎全是爱而不得凄惨死去的角色,而最终在一起的总是两个白人。
《海逝》里她跳了海,《唐人街繁华梦》中被恋人失手开枪打死。
更过分的是1937年的《大地》,这部聚焦两个中国人爱情的电影,最后竟是两个涂黄的白人卿卿我我,而她想要出演却遭拒绝。
?《大地》,拿下同年奥斯卡女主角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5037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