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三观”不能作为评价剧集口碑的标准
毕竟,不论是认不出和妈长的一模一样的亲闺女的干隆,还是一边升级打怪一边撩妹的金庸牌“中央空调们”,这类“毫无道德”的角色放到如今,或许只有诸葛亮的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知之徒”足以形容“三观党”们的感受。
都在讲“三观不正”,那么到底什么才算“三观正”,却很少有答案。这是因为,作为一道主观题,“三观”从来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来修饰。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我们可以从“美学”角度评价它艺术表达是否新颖,影像制作是否精良性,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讨论它现实关照的程度深浅、历史意识是否先进。
以上种种,又怎能用简简单单的“三观”二字加以形容。
导演贾樟柯曾在说过这样一段话“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说真话和真相的做法,是负能量。”
在电视剧里,有的角色因纯粹单一而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也有因为复杂多面而让观众得以窥见“人性”的角色,比如《琅琊榜》里的“梅长苏”。
影视表达从来只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复杂多维的现实。合格的影视剧作品从来不是一句是非对错可以评判,它是立体式、多层次的表达,自然也能允许多角度的解读。
回归到文艺创作,所谓情绪极端的“狗血”还是要撒的,四平八稳的“三观”也还是要挑战的。否则,诸如《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经典,又怎么有机会出现呢?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5135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