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橙红年代》的时候,我脑海里交替浮现着两个不太相关的东西:一个是今年上半年NHK拍摄的关于深圳打工青年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一部是《水浒传》。
《水浒传》(1998)
首先,到底要怎样才能接受这天雷勾动地火的设定:陈伟霆饰演的主人公刘子光的父亲被吸毒者杀害,失去了生活来源后他受结义大哥聂万峰的怂恿到「M国」去闯荡,他们先在赌场打工,之后又给当地的毒枭当马仔。
但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刘子光不愿参与贩毒,被毒枭囚禁,直到聂万峰火并了原来的毒枭头目,自己取而代之才把他放出来……
第一集就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刘子光被毒枭关在小黑屋里却能练习组枪――他的枪从哪里来?
等等。
但最不合理的莫过于刘子光这个人物的行事动机:如果他的人生追求不是赚大钱,那他为何要跑到M国去冒险?
如果他追求道德上的完整性,给赌场打工和给毒枭打工的差别又在哪里?
如果他仅仅只是因父亲之死而厌恶毒贩这个行当,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暴利,那么这个人自然也谈不上任何的道德自律了,又有什么动力冒在小黑屋里关上一辈子的风险也不肯向毒贩低头呢?他完全可以假意答应入伙然后伺机逃走啊!
只要稍加推敲就知道刘子光的人设完全立不住,什么样的观众才能对如此粗糙的设定照单全收?我得把自己想象成拿着一百元日结工资、晚上躺在一间房里摆了八张床的廉租房中、全部精神生活来自手机的「三和大神」才能坚持看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说:「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审美趣味无疑也是一种资本,需要时间和金钱来培养,因此嘲笑打工青年缺乏审美素养是很不厚道的,这样说只是因为《橙红年代》的原著和打工青年确实有着紧密的关系。
《橙红年代》的原著以务工青年刘子光回到老家,发现自己当保安的父亲被流氓打伤,愤而替父报仇开篇。之后刘子光接了父亲的班,也成为了一名保安。他到处行侠仗义,因缘际会下获得了多名阶层地位更高的女性垂青,终于成功「逆袭」,当上了西非小国的总统,和心仪的女孩在瑞士举行了婚礼。
你可以说这部小说格调不高,情节荒诞,但无法否认的是它直白地书写了那些一无家世、二无资本、三无学历、四无技术的男性青年的人生梦想――就像女孩有权梦想自己穿越成为「大猪蹄子」的宠妃一样,男孩当然也有做白日梦的权利。
NHK那部纪录片令我意识到:怀揣这样梦想的青年人数众多,而阶级固化正使得他们的「逆袭」之梦变得越来越缥缈。
《三和人才市场》(2018)
然而比发白日梦更荒唐的是对梦的内容进行篡改。
对比《橙红年代》的小说和电视剧就会发现明显的差别:小说中并没有男主人公的结义兄弟聂万峰这个人,自然也没有他成为毒枭后和男主人公相爱相杀的情节;小说中有一个叫聂万龙的反派,他是一个房地产商。
小说的男主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脑子里想的都是「逆袭」,并没有「对抗毒贩」这样的「大局观」。
相反的,他是一个信奉同态复仇的莽汉,直接打折了伤害自己父亲的阔佬的胳膊,在与聂万龙争斗时也少不得使用「黑吃黑」的手段,法律对他形同虚设;而在电视剧里,做一个「政治正确」的良好市民才是男主关心的,「逆袭」只是他不断「见义勇为」附带的结果,是对「好人」的嘉奖。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