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与10月,是相声界的悲伤之月。
9月,常宝华(9月7日,享年88岁)、刘文步(9月21日,享年83岁)、张文霞(9月28日,享年84岁)、师胜杰(9月28日,享年66岁)4位相声元老相继离世,紧接着10月5日,知名相声演员谢天顺病逝,享年73岁。
与此同时,相声竞演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正如火如荼进行。聚焦相声领域,选拔相声新人,节目里,孟鹤堂(30岁)、谢金(36岁)等选手凭借出色的专业表现,崭露头角,引来观众惊呼,“原来民间还有这样一些有功力、有灵气的相声演员。”
节目之外,郭德纲(45岁)及德云社稳居相声界头把交椅,推动相声成为极具商业价值的7411艺术门类,其弟子岳云鹏(33岁)是各大综艺节目、影视剧里的座上客,演艺事业风头正劲,而德云社四公子之一的张云雷(26岁),近日刚因“羊驼发型”登上微博热搜,俨然已经拥有与流量小生比肩的粉丝力量。
离去与到来,逝去与新生,“新”与“旧”在这个秋天首尾交融。
老先生们固守着江湖道义、传承和法门,新生代们正形成一股新势力,活跃在电视荧屏。在一场场浩浩荡荡的历史变迁中,相声历经沉浮,传承与革新正悄然改变着这档民间艺术。
而随着老先生们相继驾鹤西归,人们不由得开始发问,相声这个“行当”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逝去的“武林”
相声,相貌之“相”,声音之“声”,这是一门诞生在天桥底下,以说、学、逗、唱为表现形式,对表演者技艺要求非常高的民间艺术。自立业以来,它以“收徒授业”为主要传承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各大派系。侯派、马派、常派曾是相声界的三大主流派系,各有鲜明特点,且三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师承关系。
任何一档艺术形式都是依附于时代而存在的,随着环境的变迁、媒介的进化,相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建国初期,为了让相声登入“大雅之堂”,相声泰斗侯宝林、马三立对相声进行了革新与净化,“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得相声从街头7411上升为一门语言艺术。
侯宝林
侯派弟子众多,侯宝林当年收师胜杰为徒时,说下这样一句话:“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相声就会传下去,就会有希望。”
同样师从侯宝林的相声大师马季,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老百姓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匮乏,通过广播收听相声,是大众一项重要的7411方式。相声由最初的视听觉艺术转化为听觉艺术,独领风骚几十年。后来广播时代逝去,电视坐上媒介头把交椅,给相声的发展带来强烈冲击,而小品艺术样式的勃兴,再次压缩着相声的市场空间,相声生存现状一度不容乐观。
马季
在此背景之下,马季开始思索相声由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改造问题,他将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在“讽刺型”相声受限制时开创出“歌颂型”相声,与时俱进地推动着相声的发展,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颇为关键的人物。
在马季的众多明星弟子中,姜昆、冯巩、黄宏、笑林名气较大,他们继承了马季的歌颂型相声,活跃在春晚舞台,随着相声与电视的“联姻”日益密切,甚至有人开始以小品方式表演相声,颇受业界争议。而随着大师们的先后故去,相声再次出现江河日下的颓势。
“流行”的诞生
如今颇具争同时又享负盛名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也曾是相声界的年轻人。他师从侯宝林之子侯耀文,在曲艺界摸爬滚打多年,对传统相声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包袱套用的现代化”以及“小剧场的回归”上。包袱套用的现代化因涉嫌“低俗化”褒贬不一,而在回归小剧场方面,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给出了肯定,“郭德纲的历史功绩就是复归相声的本性,复归了相声在小剧场的表现形式。”
在郭德纲的经营下,德云社火爆京城,成为相声迷们甚至年轻人追捧的对象,濒临灭亡的相声再次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7411艺术门类。
互联网时代,相声界新旧格局更替,崭露头角的年轻相声演员们,在传统相声的现代化、7411化、视觉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德云社后起之秀岳云鹏、郭麒麟、张云雷们,成名与走红方式都极具互联网时代特色。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