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缅怀臧天朔

前天,当我们看到臧天朔讣告的时候,犹豫了一会儿要不要写这个热点,等我们犹豫完了,发现其实本可以不用犹豫,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热点。

毕竟除了一首《朋友》,关于他,大多数人几乎一无所知。

可我们还是决定写写他,因为,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他的故事不仅仅只关乎他自己,那是一个时代。

无人缅怀臧天朔

臧天朔,1964年出生在北京,父亲是化工厂仪表工人,母亲是人民教师。父亲热爱音乐,有一副好嗓子,一直想去文工团唱歌,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因为技术太好,厂里领导不肯放人,臧父的梦想就这样夭折了。

有执念的人是可怕的,而有执念且没实现的人更是可怕中的可怕。于是,臧父的执念,全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臧天朔六岁就被扛上了琴凳,找姥姥家借了500块钱,给他安排上了一架钢琴,可怜的臧天朔就开始了日夜练琴的苦逼生涯。

但臧天朔同学志不在此,他认为弹琴是女孩子才干的事,而男人应该上战场,炸碉堡。

那是一个宣扬革命英雄的年代,他的童年偶像是王成,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抗美援朝烈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情节让他热血沸腾,为了体验战火纷飞的感觉,臧天朔亲手点燃了后院的油毡,导致家中走火,患有青光眼的姥姥受到惊吓,一度失明。

无人缅怀臧天朔

为了培养儿子对音乐的感情,臧天朔的父亲经常带儿子去听音乐会。有段时间经济拮据,兜里没钱,臧父就只买一张票,让儿子进去听,自己就默默蹲在大门外守着。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考上音乐学院。

在父亲的栽培下,臧天朔什么都没考上,高中一毕业就失业了,和崔健那帮不爱学习的熊孩子一样,家里蹲,后来就被父亲拎着去北京大小文化宫打杂,给演出和比赛做伴奏。

1981年,17岁的臧天朔正式步入社会,踏入了江湖。从一开始给北京各文艺团打短工,到后来加入“不倒翁乐队”(中国第一支插电摇滚乐队),臧天朔开始写歌,玩摇滚,睡果儿,成为了第一批接触摇滚,颠复文化的中国先锋青年。

无人缅怀臧天朔

写出《心的祈祷》的时候,臧天朔年仅19岁,论资历,他比崔健要先接触摇滚,两年之后,也就是1986年,崔健才凭借一首《一无所有》登上摇滚舞台。

可以说,在80年代,成为一名摇滚歌手的门槛极高:首先你要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文工子女或者来自军区大院,家里能给你搞到一把像模像样的乐器;

其次你还要学会辍学,摇滚圈大多都是不搞学习的野孩子:窦唯是护校毕业、崔健高中文凭,许巍高考前离家出走,张楚从陕西机械学院辍学,朴树更扯蛋了,父母都是北大教授,结果他念到大二就退学了......

可以说,要不是没念大学,臧天朔还真不一定能走上摇滚的道路。毕竟玩摇滚,就是要离经叛道,讲究一个特例独行,留长发,穿皮衣皮裤,并且表达二十来岁年轻人那不可名状的愤怒。

无人缅怀臧天朔

唐朝乐队,成立于1988

在郑钧,黑豹、唐朝乐队一帮长发飘飘大帅哥的衬托下,臧天朔的平头衬衣显得比较朴实接地气,远看有点像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

无人缅怀臧天朔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摇滚史,其实就是一个西方文化逐渐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没有那么玄乎。

1986年以前,中国内地没有摇滚,此前西方流行乐队“威猛先生”来华演出,现场气氛是非常凝重的,全程冷场,大部分的观众表情严肃,像在看文艺汇报表演,神情木讷,甚至一脸懵逼。

无人缅怀臧天朔

1985年,第一支国外流行乐队来华演出现场

1986年以后,随着崔健《一无所有》的唱响,中国摇滚乐开始遍地开花。有黑豹、呼吸、唐朝、眼镜蛇、超载、1989(臧天朔组建)等等优秀乐队,许巍、汪峰的鲍家街也在90年代崭露头角,被人们深刻怀念的,还有1994香港红?的“魔岩三杰”......

无人缅怀臧天朔

1987年臧天朔首张专辑《冲入禁区》

但由于商业化程度不够、市场机制不成熟、盗版唱片横行、文化审核严格等诸多原因,1995年,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十年逐渐落下帷幕。

也就在1995年,臧天朔发布了专辑《我这十年》,除了摇滚外,轻松驾驭了放克、爵士、说唱、实验等各种曲风,绝对称得上是一张超前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但真正走红的只有一首翻录的《朋友》,因为歌词真实,接地气,“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渴望友谊,渴望美好的心声。

而像《中央符号》这样的歌曲却无人问津,歌词唱的是:“我一个人站在房中央,周围四面全是那黑黑的墙,墙上挂满了爽朗的画像,我根本分辨不出他们的阴和阳”。

《朋友》成为了臧天朔一生的代表作,此后再无金曲,臧天朔也和杨臣刚、尹相杰等人一起,被评为了“靠一首歌吃一辈子的系列歌手”。

也就是1995年,臧天朔和一票摇滚歌手开始意识到,“在中国,靠摇滚挣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版税收不回来,他们的跑车游艇梦也破灭了。

1999年,臧天朔决定开酒吧,演出生意两手抓。

后来因为太慷慨,酒吧也被玩音乐的朋友们给吃倒闭了。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5402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