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首部长篇,著于19年。小说描写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武林帮会红花会为反清复明,与清廷浴血奋战的故事,也是这本小说把研究乾隆是否汉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为金庸的开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显示出大家风度。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之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清乾隆年间,江南武林帮会红花会总舵主于万亭带同四当家(奔雷手)文泰来夜闯清廷禁宫。总舵主于万亭见过乾隆后,遭清兵毒手,死前立下遗命,由年轻义子陈家洛接任总舵主之位,并要帮众誓必护卫拥戴这位翩翩风度的世家公子,红花会上下马上准备最隆重的接任大礼(千里接龙头),准备迎接陈家洛继位总舵主之位。
隐身于陕西扶风延绥镇总兵李可秀家为西宾的武当派名宿陆菲青,随主人新迁浙江水陆提督前往江南的途中,遇上参加(千里接龙头)仪式,却被朝廷鹰爪困在三道沟客栈的红花会四当家文泰来与其妻骆冰,陆菲青出手相救,将他们荐至西北武林英雄铁胆周仲英处避难。
适逢周仲英外出,以陆菲青之师弟、武当派高手、卖身清廷的火手判官张召重为首的朝廷鹰爪尾随前来,周仲英之幼子不慎透露出文泰来等人藏身之处,激战之余,文泰来被捕,骆冰与红花会坐十四把交椅的余鱼同逃出。周仲英外出归来,恼怒异常,红花会众英雄赶来铁胆庄,因误以为文泰来被出卖,双方交手,混战一场。红花会新任总舵主陈家洛赶来以百花错拳胜周仲英,后得知周仲英之子只有十岁,才知错怪对方,握手言和。
为救文泰来,众英雄堵截镖行车队与为抢回圣物《可兰经》的回族人相遇,陈家洛出手相救,与人称翠羽黄衫的族长之女霍青桐彼此惺惺相惜,并肩作战,几经波折,终于为霍青桐取回圣典《可兰经》
《书剑恩仇录》在金庸的作品之中,当然不是很好,但已经光芒万丈,而且,后继者光芒更甚,在举世作家中,很少有这样的例子。
《书剑》在金庸作品中,不是特殊的作品,原因有:其一,《书剑》是“群戏”,主角是“红花会”,而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红花会一共有十四个“当家”,金庸虽然突出了其中的几个,但必然分散了感染力,以致没有一个最特殊的人物。
有一个特点,是相当个体的。读者看,要求个体的心灵满足,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越浓,个体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虽然后来一直到《射雕英雄传》,金庸仍然在强调“群体力量”,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只有《书剑》一部是“群戏”,其余,皆摆脱了这一点,而以一个、两个人物为主。有可能是金庸自己在创作了《书剑》之后,迅速地认识了这是一个缺点之故。
《书剑》采用了“乾隆是汉人”的传说,借乾隆这个人物,写出了既得权力和民族仇恨之间的矛盾,在表达这一点意念上,获得成功。《书剑》中几个主要人物,写得并不出色,反倒是几个次要人物,活龙活现,令人击节赞赏。
作为第一部作品,金庸在《书剑》中,已表现了非凡的创作才能,众多的人物,千头万绪的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而又有一气呵成之妙。
《书剑》开始,李沅芷、陆菲青师徒关系那一段,应该是明显地受王度庐“卧虎藏龙”首段的影响。笔法也有刻意模仿中国传统小说之处。而几处在人物出场、提及姓名之际,俨然《三国演义》。
写人物方面的功力,在《书剑》中也已表露。对金庸而言,《书剑》是一个尝试,这个尝试,肯定是极其成功的,这才奠定了他以后作品更进步成功的基础。
在《书剑》中,有一段,写周家庄中,周仲英父子冲突一事,第一次发表时,情节明显取自西洋小说。在修订改正时,完全改去。这说明金庸在他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成熟,更致力于个人风格的建立,摒弃一切外来的影响。
这种独特风格的逐步形成过程,是金庸的成功过程。《书剑》是金庸成功的一个起点。
书剑恩仇录:金庸原名查良镛(ā&;;ō,英:LC),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2月6日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
1937年,金庸考入衢州一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1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