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楚辞
作者小札: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作。其诗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音乐美,小说、散文、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现实。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堪称代表作。一代才女优美清新的文字定会给广大喜欢她的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绵延不绝的回味与感动。

孽海花

孽海花

《孽海花》,长篇谴责小说之一,清朝金松岑、曾朴著。35回,最早见于《江苏》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由曾朴续写而成与1928年前后。小说采用隐喻的手法,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突出虚伪造作和庸腐无能。 作为近代的代表,后世评价甚高。作者采用网状的结构推进故事情节,文笔娟好,明丽如画。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俄、日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 本书讲同治年间,苏州名流陆如、潘胜之、钱唐卿等在雅聚园谈论国运科举,品评人物。顾肇廷、阿珏斋在梁聘珠家为陆如饯行,邀众人回去赴宴。新科状元金雯青受薛淑云邀请也来聚会。席间众人议论风土,都讲西洋学问,雯青茫然无措、暗暗惭槐。时光如水,雯青、陆如经过了端阳,结伴回苏州。唐卿、珏斋、公坊相约而来,饮酒叙谈。雯青旧识京师名妓傅珍珠,后嫁给龚章班为妾。孝琪的父亲与明善的福晋西林春有私情,事发后被毒死,孝琪怀恨在心,投靠英国领事,据说火烷圆明因就是他的主意。后来孝琪落魄潦倒。过了两年,陆如也中状元。公坊考了两次未中。雯青为他捐了个礼部郎中。 雯青大考中名列一等,不久做了江西学政。公坊也中了进士,但他知道自己不是官场中人物,也南归过逍遥自在的生活。江西巡抚兴达是个纨绔官僚,他拉拢雯青,雯青顾及同僚面子,勉强敷衍。一日兴达请雯青观苗女绳上歌舞,雯青大饱耳目之福。到了秋天,雯青华船游览江景,遇到祝宝廷。宝廷做浙江学政,因与船女的风流韵事成为话柄,不久革职,正好携船女北归,两人不免畅饮一番。雯青忽闻母亲病逝,急忙问乡奔丧。一年后清明节,山芝、孝事等邀请雯青出外散心,同僚次芳引来花榜状元傅彩云。两人一见倾心。自此,雯青无日不来彩云的大郎巷。 光阴如梭,雯青满了服,回到京城。恰好朝廷选派雯青出使德、俄等国。雯青回乡,择吉日将彩云娶过门。到了德国,雯青觐见了德皇,不想彩云也要觐见。逢德皇身体不适,赴俄的日子便耽搁了。彩云有兴,跳舞聚会游玩得很快乐。就在彩云见德皇的第二天,俄国画家毕叶来找雯青,向他出售一张中俄界图。雯青为整理国界,也为自己的《元史补正》找确实证据,便出八百英镑买下。雯青等人乘火车赴俄国,觐见沙皇,便写了一封信,连同交界图,让黄翻译带回国,交给唐卿,再由庄小燕呈送总理衙门。宝青开始专心做《元史补正》,一天彩云在阳台上唱起艳曲,顿时使馆门口的挤满了人,都来听中国公使夫人的雅调。彩云见人群中有柏林见到的日耳曼少年,陆军装束,丰彩夺人,顿时心荡神摇,不想头簪掉落,正好被这青年拾得。自此.彩云和这位瓦德西中尉频频幽会。不久,雯青任满,清廷派许澄接任。雯青离开俄国,经柏林乘船回国。彩云在俄国未能和瓦德西道别.闷闷不乐,船主质克常逗她开心,于是彩云即质克明来暗去,又弄出许多风流韵事。 雯青回京后便大病一场。一日唐卿来访,说雯青所呈献的地图将国土错划归了俄国七八疗里,被御史参奏,皇上震怒。唐卿为雯青地图事件找潘、龚两尚书调解。雯青又写信给薛淑云、许祝云,求他们在英、俄两政府间交涉。清廷又派工部杨谊前往帕米尔勘察国界。依靠英国的压力,中俄重新判定国界,地图事件于是平息。雯青与小燕不和,小燕常借事讥笑雯青。一日回家,偶闻彩云与孙二儿的风流韵事,气得昏倒,竟然一病不起。 时值中日争端。不久两边开战,清军兵败,海军也在大东构海战中遭惨败。唐卿升总理衙门大臣,国势日衰,他寝食不安。何珏斋来电请求率湘军对日作战。珏斋训练二十营乡勇,开赴关外。不料日军长驱直入,旅顺等地先后陷落,刘公岛之战,大清舰队全军覆灭。何珏斋全然不顾儒将的体面,弃甲丢兵,败退石家庄。朝廷与日本和谈,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白银。 傅彩云不辞而去,改名曹梦兰,在上海燕庆里挂牌。这时革命党人陈千秋准备起事,孙波在改组青年会为兴中会,因为走漏消息,起义失败。 孽海花
作者小札: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

国语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
作者小札: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尔雅

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由于《尔雅》在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自它以后的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被称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也产生了“雅学”。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ā,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欧阳修《诗本义》说:“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朱熹则说:“《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 而李学勤先生认为:《尔雅》作为“经”,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凑在经部里的。古代的“经”,有的如《诗》、《书》、《易》的经文、《春秋》的经文等,是自古流传的基本文献,当时教育所必需的,有的则是解说引申上述文献的,如《易》的十翼、《礼》的《礼记》,《春秋》的三传等。《尔雅》是周代以至汉初历世学者解经的一种汇编,号称解经的钥匙。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仪礼

仪礼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部汉族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汉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

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

顾长卫导演《微爱》微爱之渐入佳境电影原著小说。爱她,你就让她来文艺圈,因为这里有梦,恨她,你也让她来文艺圈,因为这里有噩梦。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迄今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之说。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裴骃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 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司马贞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张守节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学者,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日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史记三家注
作者小札:司马迁(前14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本书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用很久以前就在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了马克吐温作品精选中风格特异的一部作品。马克·吐温的女儿曾说:我曾经让爸爸写一本书,将他富于同情心的天性展现出来,在某些方面来说,《王子与乞丐》正是这样一本书。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充满了全书,还有那些语言,非常好,简直十全十美。 马克·吐温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贫儿汤姆·坎第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父亲游手好闲,酗酒成性。汤姆从小就生活凄苦,常常四处乞食,还得承受父亲和奶奶的辱骂和殴打,只有母亲能够给予他一点温暖。虽然如此,汤姆却有幸得到同样穷困的安德鲁神父的教诲,不但从他那儿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还学会了一点拉丁文和各种知识。在梦想中,汤姆就把自己想象为王子,还和小伙伴们扮演王宫里的分封游戏。谁知苍天不负有心人,贫儿汤姆真的有机会当一次王子。一次,他被爱德华王子领进王宫,王子处于对外面世界和汤姆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汤姆互换了衣装,而他们本是同一天出生,相貌、身材、声音和表情几乎都一样,换装后连他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来。就这样,贫儿汤姆在王宫里当上了王子,而爱德华王子则到贫民窟里去受难。汤姆当上王子后,一开始更多是恐惧,唯恐自己被发觉要处以死刑,但是没有人发觉,包括老国王都认为王子只是神志不清,患了疯病,需要好好护理。随后,汤姆渐渐摆脱了恐惧,慢慢地适应了宫廷生活,甚至喜欢上那种前呼后拥、穷奢极欲的气派;在老国王死后,汤姆甚至能尽其所能地施行仁政,体恤下情。而爱德华王子则没有什么幸运,到了贫民窟,他还坚持自己的王子身份,于是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患了疯病,并受到汤姆父亲的狠狠管教。后来,爱德华王子不得不穿着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四处流浪,他加入流民队伍,差点被隐修士谋杀,还被迫做了小偷,幸好遇上了落魄的迈尔斯·亨顿爵士,得蒙照顾,才最终回到伦敦。在新国王的加冕典礼上,爱德华王子及时证明了自己才是真王子,是应当加冕的国王,而汤姆则是心甘情愿地帮助他恢复王子身份。

微笑是来自内心的光芒

微笑是来自内心的光芒

微笑,化作泪水与悲伤交加,化作心灵之心与爱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之诗,当爱心开放歌声时,就会有无限的回忆与伤感,用自己的心灵写下种种回忆与歌声,光芒就在自己心中…… 微笑是来自内心的光芒:

墨子

墨子

《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对后世道教、佛教影响很大。 是古代劳力者之哲学,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当前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
作者小札: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网站地图 粤ICP备15010458号

Copyright(C)2025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