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条约》确立了大国海军的实力平衡,但这种平衡极为脆弱。
一,军事实力背后的经济实力不平衡。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国数倍,一旦有需要,可以马上开启庞大的造船机器,迅速超越英国海军的实力。虽然德国战败、俄国内乱,但两国工业潜力还在,随时可以恢复海上力量。英国已经缺乏维持海上霸业的经济实力,不得不靠着条约强制各国承认英国的权利。
二,条约制约效果有限。舰艇不是核武器,不具有“恐怖平衡”特征,因此五国军力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各国没有认真守约的动机。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单单限制舰艇数量、吨位、火炮口径等指标并不能真正实现海军力量的平衡,新型舰艇与同等规格的旧式舰艇在战斗力上表现出巨大的差距。
三,海权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用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使海权的价值迅速下降。铁路、航空交通的发展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提升了陆权的重要性,单单采取海权手段并不能压制陆权国家的扩张,而陆权国家实力提升反过来有助于其建设舰队、争夺海权。
英国无奈交出海权,大洋变成大国的公有物。此后,各国开始积极划分海上势力范围,就像它们在陆地上做的那样 ―― 地中海是法、意的地盘,太平洋是美、日的地盘,英国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维持优势地位。海洋规则回归到了大航海运动初期的局面,各国都在忙着“跑船圈海”。
太平洋势力范围划分(1939年)。当时中国不少地方已经被日本侵占。由于海洋势力范围从未被正式确认过,此图仅供参考。
历史事实表明,公共海权时代十分不稳定。公海规则在战间期没有受到破坏,各国商船乃至军舰继续在海洋上随意航行,使各国划定的海上势力范围变得毫无用处。大洋宽广无垠,在那个飞机初步发展,无线电常常不灵,没有卫星侦察和导航的年代,要想真正控制一片海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公共海权的参与者们不得不耗费远大于收益的成本来维护各自的海上势力范围。
各国,尤其是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很快明白,海洋的主人只能有一个。争夺海权的战争在太平洋爆发了。和一战不同的是,太平洋战争的双方都没有把舰队窝藏在港口里,而是积极出手,与敌争锋,上演了迄今最波澜壮阔的海上决战。
中途岛战役示意图。美国赢得二战海上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它有200多艘航母,而日本只有25艘。
二战的结果早已众所周知:陆地上,苏联作为主力攻灭了纳粹德国,成为最强陆权国家;美国击溃了“大日本帝国”,成为海洋的新霸主。战争结束时,日本25艘航母只剩3艘,英国还有二十多艘航母,而美国航母数量达两百艘。靠着超强经济实力支撑起来的强大舰队,美国顺理成章地成为海洋的新霸主。同样拥有核武器的苏联花了半个世纪也没能打破美航母舰队对海洋的封锁。
新的海权规则部分地照顾了新独立国家的意愿。领海范围延长到12海里,还设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是,更加辽阔的海洋仍然属于公海,而经济学家早已提出的“公地悲剧”问题正日益成为严峻的现实。由海洋法规引发的争议实属不少,美国为维护这种规则,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蓝色星球70%的面积,已经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统治了两个半世纪。期间,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罗马人的后裔和东瀛海岛民族一度参与过对海洋的共治。可以说,大海只能有一个主宰,成了一条铁一样的规则。未来的世界会如何呢?公共海权的时代会不会重新到来呢?
苏联的教训是:核武器时代,海上常规力量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两个半世纪来单一海权第二次瓦解的机遇,新兴力量大有可为。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