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流传着“只有女人、矮子和外国人才能拯救法国”的段子,讽刺法国政治上软弱、军事上无能。但这个段子无疑无视了法国在一战中的英勇顽强,也无法解释法国为什么能在近千年的多数时候维持西方和世界的大国地位。
不过,如果反过来只看法国强盛英勇的一面,又无法解释法国为什么多次投降认怂,特别是二战中怎么会只打了不到六个星期就迅速投降德国。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两次大战期间的法国在军事、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诸多不同。
法国投降后,埃菲尔铁塔成了希特勒耀武扬威的背景
英怂轮回
法兰西人是近千年来世界范围内“戏”最多的民族之一,为欧洲和世界贡献了诸如封建化、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大革命、殖民主义、“白左”思想等许多养料,是将欧洲从中世纪带入近代前期、将世界从古代带入现代的主要力量之一。辉煌的同时,法兰西民族也没少被外国人打趴下过,可以说是时而英雄、时而怂逼。
中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大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一度称霸。但在14-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一度被英国打得找不着北,多亏不出世的军事奇才、奥尔良村姑贞德出手,才拯救了濒临灭亡的法兰西封建国家。这就是“女人拯救法国”。
别在一口一个贞公平了,要不是我,法国早亡了!
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崩溃,革命大潮汹汹而来,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欧洲封建国家很快组织反法同盟,向法国进攻。科西嘉人、矮子拿破仑在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法兰西领袖,领导法国连续击溃反法同盟,建立了横跨整个欧洲的大帝国。这就是“矮子拯救法国”。
现代研究表明拿破仑身高快一米七了,根本不矮。不过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时,这个岛还是意大利的,1770年才划归法国,因此拿破仑可算是外国人了。
1870年,拿破仑孙子拿破仑三世率优势兵力挑战俾斯麦,企图阻止德国统一,结果在色当一役沦为俘虏。次年,德军进入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国皇帝,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这事的后果被收入中国课本,就是都德《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一战法国刚勇无比,二战却是六周即降,英怂轮回,何其之快。后来,戴高乐组织流亡政府“战斗法国”,靠与英美结盟作战,加上苏联从东线打击德国,实现德国投降、二战胜利,才得以恢复法国的独立地位,这就是“外国人拯救法国”。
正所谓“树大招风”,德国两次大战失败却让人记住它的勇武,俄罗斯打仗败多胜少仍被称为“战斗种族”,唯独法国人辉煌千年、沉沦数次却落了个“发鸡”恶名,其实反映出法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要远大于德、俄的事实。
军事变革
法国曾经是推动世界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国炮兵、骑兵和步兵的配合居于19世纪初世界前列,步兵以散兵线战术取代方阵齐射,领先欧洲各国一个时代,因此得以雄霸欧洲。在19世纪中后期,法国贡献了铁甲战列舰、鱼雷艇、飞艇等新装备、新技术。到一战时期,法国虽然没有太多军事独创,但在空军、坦克、无线电、潜艇、化学武器等新技术领域也并不落后于英德。
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将炮兵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持续时间长、官兵伤亡大。从1914年下半年起到1918年,地面战争形式基本固定为堑壕战。每一方都广泛筑堑挖壕,用铁丝网和机关枪组织防线,配以重炮支持,坚不可摧。一次次的冲锋,只能换来一片片的牺牲,却不能将战线推进丝毫。在著名的“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中,战斗持续长达10个月,法军伤亡超过四十万人,结果战线仅仅推进几公里而已。这样的战争成本实在过于高昂,对人们心理投下的阴影过于深刻,以至于经历过一战的法国人普遍地有厌战情绪。
铁丝网阻滞,机关枪收割,这就是一战陆战的典型形态
堑壕战带给法国人的不仅是厌战情绪,还有错误的“战争经验”。法国从一战中吸取两个经验:一是要塞防御胜过运动战,二是德国不敢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德国“施利芬计划”的破产,原因就在于法国在马恩河战役中通过堑壕战阻止了德军的运动战,挫败了德国的西线速胜计划。因此,堑壕战被法国军方奉为圭臬,神圣不可侵犯。
1934年,法国陆军上校戴高乐在《迈向现代军队》一书中提出,法国应装备3000辆坦克,大规模集中运用装甲部队,配以10万机械化步兵,建立一支规模较小但高度机动化的陆军。后来,他还主张空军和陆军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这种思想和德国“闪击战”不谋而合。可惜,这时法军上层思想严重僵化,迷信壁垒防御,一味加强马奇诺防线,采取被动防御的形式阻止德国入侵。最终,高度机械化的德国装甲部队入侵中立国比利时,直取法国北部马奇诺防线未设防区域,终于在巴黎陷落前逼得法国投降。
政治动荡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