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1913年的俄国,挺过了1905年革命的风暴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冲击,已经回到了专制大帝国的正轨。帝国领土达2280万平方公里,人口1.25亿(1897)。帝国经济不断发展,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五,粮食产量和出口量为欧洲第一;政治制度经过斯托雷平的铁血整顿,已经得到很大恢复,平衡了改良派的要求和保守派的利益;被日俄战争击垮的俄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重建,还引入了飞机、潜艇等新型装备;革命派几乎偃旗息鼓,流亡瑞士的列宁一度认为这辈子不可能再有革命成功的一天了。各派精英纷纷与沙皇政权合作,曾经刺杀过斯托雷平首相的“恐怖分子”渐渐变得悄无声息。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普京的偶像斯托雷平(1862-1911)

打断这一切的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与一战的利害关系,主要在于巴尔干。俄国想保护“斯拉夫兄弟”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小国大志,意图进取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这就威胁到奥匈帝国。奥匈帝国与德国结盟,于是俄国不得不与德国敌对。俄国肯定打不过德国,为防止德国威胁,俄国与法国结成同盟,而法国和英国又已有一个同盟。因此,俄国的利益从区区巴尔干扩展到了全球,他本想借力英法实现霸业,结果却沦为替英法分担德国侵略压力的炮灰。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一战形势。俄国利益本来只有巴尔干,却被卷入了大混战。

19世纪末,卢布绑定了黄金,标志着辽阔的俄国成为全球体系的一部分。从那以后,德国投资、专家纷纷进入俄国,法国则借了俄国不少钱(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英国作为海上霸权,确保俄国商品能够畅通无阻地行销全球。多么美好的世界和平图景,从维多利亚时代初期的全球化理论家大卫・李嘉图,到19世纪末的人们,谁也不会相信,在各国互相之间通过贸易往来就能赚大钱的情况下,竟然要牺牲无数生命去打仗。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基于这个原因,加上俄国处于艰难的革命后重建时期,俄罗斯帝国寄希望于战争局部化。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英法德奥俄都没有直接插手,各大国坐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大打出手。也许这给了俄国统治者某种幻想,认为战争会永远局限于局部。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一声枪响,打破了俄国的美梦。俄国被迫去面对他们不愿意、也不能面对的最坏局面。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的最后通牒没有得到回复;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俄国加紧进行了总动员。由于地广人稀,加上技术落后,俄国的总动员开始得早、完成得晚。等到8月3日俄国完成总动员并向德国宣战时,德、英、法已经卷入战争数日了。

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基于1900年制定的“施利芬计划”,稍加改动而确定的。德国面对俄法两面夹击的危险,确定了东西两面出击的战略,东边摆一个集团军对付俄国,西边用七个集团军(原计划八个)对付法军(实为英法联军)。可见德国十分藐视俄军。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随便找了维基百科一张关于“施利芬计划"的图(西线),放这儿糊弄一下

俄国的战争计划起初是1910年制定的达尼洛夫计划。根据该计划,俄国要用四个军的兵力进攻东普鲁士。可是之后俄国又担心奥匈帝国入侵乌克兰这一柔软腹部,抽调了两个军的兵力到乌克兰防御加利西亚方向。可见俄国对德国也存在藐视。

事实证明,双方的藐视都给各自带来了困难。俄军计划本有实现可能,但在其糟糕的训练水准、指挥能力影响下最终变成了一场灾难。俄军向德东普鲁士发动的进攻起初较为顺利,但8月下旬坦能堡一战,在德军兴登堡精巧的指挥下,俄军被彻底击溃,损失两个军十七万人,德国才损失一万多人。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兴登堡(1847-1934)

1914-1915年间,俄军的攻势全被打退,德军占领了波兰一带,奥军攻入西乌克兰。双方隔着大致相当于今俄罗斯西北部边界 ―― 白俄中部 ―― 乌克兰西部的战线,对峙了差不多两年。海上的战争也处于相持阶段。考虑到德军西线处于不利境地,俄国本有可能随整个协约国一起赢得这场战争。

然而,俄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这决定了俄国不可能像英法德那样坚持四年之久。

俄国的物资十分匮乏。德法等国投资、技术一撤离,俄国工业生产顿时陷入停滞。在自由资本主义体制下,由于缺乏政府订单的刺激(政府没有钱),市场内需又因战争而几乎消失,所有的生产都无法开启。而俄罗斯帝国的体制保留着大量的封建色彩,地方贵族和教会的特权政府没法动,粮食征不上,人力也不足。城市企业也没有被政府管起来,就这样放任其停产。结果,城市居民大量失业,买不到粮食,沦为无产者,便自然成了布尔什维克的后备军。前线五百万大军只有四百万条枪,弹药也不够,大炮远少于敌人,更要命的是粮食、棉衣等都供应不上。1916年的饥荒蔓延到俄国许多城市和前线,饥荒的原因不仅是粮食歉收,而且还有农民拒售、商人囤积,政府竟对此无能为力。

俄国统治者极度昏庸。专制制度的效率十分依赖于统治者个人能力和他对部下的驾驭。不幸的是,尼古拉二世是一位平庸的沙皇,对战局、政局、经济、外交都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他以为战场上能胜,政治上能稳,经济能复苏,外交上能指望上英法;其实一个也指望不上。他对能战的将领十分怀疑,任用自己的弟弟当总司令,把亲戚和老婆的亲戚(很多都是德裔!)派到政府和军队中任高官,将军一堆亲王、公爵。自己巡视前线,让老婆(德国人!)坐镇京城,又不肯把京城的权力下放给政府或其他贵族。宫廷内,宠信妖僧拉斯普京,倒行逆施,导致贵族阶级离心离德。

一战百年(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倒掉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拉皇后家庭(后来全死了)

适得其反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鼓舞国民反对德国,支持塞尔维亚,俄国在战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俄沙皇代代与德国人通婚,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亚历山德拉就是德国人,首都圣彼得堡也是德语名,虽然紧急改为“彼得格勒”,但已经无法改变人民心中“皇帝是敌人”的认识了。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