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个新闻上了热搜:台湾著名主持人傅达仁先生,因患癌症,不堪痛苦,自愿赴瑞士实施安乐死。2月24日,在亲人的环绕中,傅先生面带微笑,喝水,安然辞世。历史上,远在明朝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的某一天,也有一位高龄老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位老人就是李贽――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异端”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那一年,他76岁。然而,同样是主动选择死神,与傅先生的“安乐死”迥然不同,思想家李贽的死颇为惨烈痛苦。
烈烈而死
要说李贽的死,就得从他颠沛流离的最后几年说起。
1572年,李贽与学者、黄安人耿定理一见如故。1577年,李贽去云南任职,特意在黄安下船登岸去看望耿定理和他的兄长耿定向,约定三年任满就来黄安与耿家兄弟共同学道。1581年,李贽如约辞去官职,来到黄安耿家,读书、讲学、写作。耿定向是朝廷要员,又是当时理学的代表人物,喜好讲学。李贽与耿定向学术见解不同,思想多有冲突。
1584年,耿定理病逝。之后李贽在耿家无法再住下去,就于次年移居麻城。1587年,李贽将妻子女儿送回老家泉州,自己则于次年剃发,到龙潭湖芝佛院出家。
剃发出家以后,李贽并未为修行而遁世,“异端”终归是“异端”,虽入佛门,清净难得。
李贽在麻城的好友梅国桢有一个寡居出家的女儿梅淡然,这位女子曾拜李贽为师,李贽与梅淡然及其姐妹、妯娌书信往来,谈佛说法,他对这几位女性大加赞赏,称赞她们是“出世丈夫”。这些行为被耿定向和地方官员讥为伤风败俗,地方官多次扬言要驱逐李贽,李贽毫不示弱。1600年,黔驴技穷的地方官绅指使地痞无赖,放一把火烧光了李贽栖身的芝佛院。李贽不得已暂时避到商城黄?山中。
1601年,李贽的一个崇拜者――被削职回京的前御史马经纶恭敬地把李贽接到河北通州。不久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污名”的罪名,逮捕了李贽,并下令焚毁他的著作。
在狱中,李贽忍受病痛,照常读书写作。审讯后,镇抚司建议把他押解回原籍。不知是什么原因,过了很久,皇帝的批示都没下来。
一天,李贽要狱卒为他剃头,趁狱卒离开的当儿,他用剃刀“自割其喉”。鲜血流了一脸一身,狱卒问他:“和尚痛否?”那时他已经不能说话,就用手指在狱卒手心写道:“不痛。”狱卒又问:“和尚何自割?”他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流血两天以后,李贽才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李贽的死被他的学生赞为“烈烈而死”。
何为“善死”
凡夫俗子大多贪生怕死,而李贽不同,死亡对他来说,似乎不是诅咒而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他曾经充满豪情地对朋友说:“吾当蒙利益于不知我者,得荣死诏狱,可以成就此生。复大声鼓掌说:‘那时名满天下,快活快活!’”
《焚书》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善死”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和评论,他死亡评论,启人深思。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年轻时曾以郡试第一名考上生员,因为喜欢学者王艮的学说,就放弃了科举。三十七岁时以自己的家族为基础,进行社会改革实验,因为反对当地贪官污吏乱收税,被抓去坐了牢,家道也因此败落。
当时朝廷由奸相严嵩父子把控,梁汝元就想法扳倒严嵩。嘉靖皇帝好道教,梁汝元请一个道士某天混到宫里,告诉嘉靖皇帝,马上有一个奸臣来觐见。不一会,严嵩就来了,于是那位糊涂的嘉靖皇帝开始怀疑严嵩父子。
得罪严嵩以后,为了逃避严党的追杀,梁汝元改名何心隐。
严嵩父子倒台之后,何心隐在南方讲学,名声大振,被人们视为“圣人”。
后来张居正上台,关闭各地书院,禁止私人讲学。何心隐置若罔闻,继续四处讲学。为了讨好张居正,湖广巡抚以“妖孽”“大盗贼”的名义抓捕何心隐,在武昌的监狱中把他乱棒打死。
李贽与何心隐素昧平生,但给予何心隐极高的评价。李贽认为,“死有所为”“死得其所”就是“善死”。所以李贽盛赞何心隐“杀身成仁”,说何心隐不仅不怕死,而且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而死,称赞他“死得其所”。
《焚书》中还记录一位叫唐贵梅的女性面对生死的故事。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