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商人起家,客居秦国,也没有什么从政经验和资历,却展示出了超凡的政治才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起来,但统一六国后,国情出现了变化,那时吕不韦采取的新政,没有从原则上否定商鞅之法,只是做出合情合理的修改,而且执行时温和有力,没有那么严苛,这更是审时度势之举,使得秦国政权更为稳固。
那么吕不韦在新政之前,又有着怎样的治国理念,从商人成为宰相,他又有着怎样的治世才能?我们一起来看看。
吕不韦认为,君主治国需要善于纳谏,听取直言,不可顽固拒谏,狂妄自大。他自己也做出了表率,尤其注重选拔人才。
他担任宰相后招募门客3000人,网罗了大量人才,形成了力量巨大的“参谋部”,即使在秦始皇罢免他宰相之位后,登门拜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此外,吕不韦知人善任,为秦始皇举荐了不少人才,比如后来当上宰相的李斯,原为楚国平民,后成为吕不韦门客。吕不韦发现他的才干,将其任命为宫廷侍卫,李斯才得以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的计策。
还有奇才少年甘罗,吕不韦破格重用,派他出使赵国,就是他说服了赵王割五城与秦,再联秦攻燕。
秦之所以可以一统六国,与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有着很大的关系。吕不韦虽是商人出身,却能充分了解国情,拥护商鞅变法的成果,强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不是为着一己私利,强调商人的社会地位。他从国家的政治需要出发,认为只有重视农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易于驱遣,这样才能国富民强。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这样的见解。历史上刚愎自用,顽固拒谏的君主往往没有好下场。
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苏武的计策,向西攻克了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国后,却认为伍子胥倚老卖老,不肯虚心听取伍子胥的谏言,特别是在对待越国的问题上,被越王勾践的假意臣服所蒙蔽,绕过越国去攻打齐、晋,还在大败齐军后杀死了伍子胥,将其眼睛挖出,挂在城门。
不料之后正如伍子胥所言,越国每年向吴国进献大量贡品美女,借此机会休养生息,忍辱负重,使吴国放松了警惕,最后一举攻占吴国疆土,夷平吴国宗庙。吴王夫差临死之际,才后悔没有听取伍子胥的谏言。
红尘滚滚,历史不会给我们重来的机会,帝王的一次失误,造成的可能是整个帝国的覆灭。
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想要获得准确的消息就得不耻下问、集思广益。战国时齐⊥豕ゴ蛩喂,彼时宋康王一直穷兵黩武,在称王初期就打败了齐国、楚国、魏国,攻占了他们的疆土,与他们结仇,并且一直狂妄自大。
他听闻齐国进军的消息时,派人前去打探敌情,那人如实禀报:“齐军已经临近,国人已经开始恐慌了。”宋康王不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军虚弱,这消息不可能是真的,就把探子杀死了,派去的第二个人也如实汇报,也被杀死了,第三个探子为保住性命,只能谎报:“未看到齐军,国人都很安定。”才得以脱身。最后,宋康王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而葬送了江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封建君主制国家,一国之君更是大权在握,掌握他人的生死大权,把控一国的发展命脉,稍有不慎,便是灭亡。作为君王想要治理好国家,使得国富民强,只能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这一点,取代秦朝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就做得很好。
汉高祖出身市井,起兵时已经48岁,与当时豪杰相比,并没有很大优势,但他最后却能一统天下,是因为身边文有张良、萧何,为他出谋划策,武有韩信、樊哙,帮他不断攻占城池。
当初刘邦与项羽约定,谁先攻克函谷关,进入关中,便可在关中称王。项羽到达咸阳时,发现刘邦已经先他一步进入关中,在城中称王,便起了杀心。由于双方兵力悬殊,项羽又以善战著称,谋士张良向刘邦献策,亲自向项羽请罪,向他表明衷心。
刘邦没有因为自己先进入关中而居功自傲,也对当时的情况有自知之明,没有利用地势强行把守关中,危急存亡之际,当即采用张良的计策,这才有了鸿门宴上,刘邦抓住机会逃脱,有了之后的汉高祖一统天下。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贤明的君主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八百多年后的唐太宗,执政二十二年时,就造就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这与他虚心纳谏的作风有着很大关系,他制定制度,使官员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人云亦云,这就最大限度地采取正确决策。此外,他本人更是专门设宴招待敢于上书进谏的大臣,以身作则,这样朝堂上自然有了更多为国为民的大臣,少了许多贪官污吏。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