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事件”背后的“邮递员”们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说起邮政行业,我们似乎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是个曾经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行业。陌生,是因为这些年,这个行业似乎与我们有些遥远了。但事实上,邮政这个行业,从古至今,都和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1

1897年的2月20日,对当时的大清帝国来说,也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筹备了近一年的“大清邮政总局”正式开张。

事实上,清朝早在1878年就有了自己的邮政局,不过那是李鸿章委托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依托海关开办的“海关邮局”,一开始只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营口这五处营业。

中国历史“大事件”背后的“邮递员”们

1878年8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对邮政的需求越来越高,小小的“海关邮局”根本满足不了那么多的服务,所以各种民办的邮局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考虑到邮政系统是国之大计,也要掌握在国家自己手里,经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多名权臣的一再上奏,清廷终于在1896年的3月20日准奏开办官方邮政系统。十一个月后,“大清邮政总局”正式开张。

“大清邮政总局”的成立,也意味着在时代将要进入到20世纪的时候,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官方的近代化邮政系统。

为什么说邮政系统是“国之大计”?

因为回首中国的历史发展之路,其实不少知名事件的背后,都有“邮政”的影子。

2

“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彰显古代信息传递重要性的一个例子。

如果将“邮政”的最初功能定义为“信息传递”的话,周幽王无疑算是一个著名的“形象代言人”。

尽管上古传说中商纣王就已经会使用烽火报信,但还是四百年后的周幽王用点燃烽火博褒姒一笑的浪漫手法,以一个王朝灭亡为代价,让这套信息传递系统闻名于世。

中国历史“大事件”背后的“邮递员”们

当然,“烽火”作为最初级的通信制度,能传递的信息含义实在有限,比如就不能展示周幽王“我这是在逗你们玩哪”这类亲切的关怀。不过,西周时期其实已经产生了比较可靠的“邮驿”制度:以步行传递称“徒”,以车传递为“传”,高级快车急行称“?”,在边境上负责传输的机构称“邮”。

这套邮政系统经过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始正式定型,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机构称呼都统称为“邮”――这个通信体系的称呼如今仍被使用。

不仅如此,秦朝还巩固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的“骑马接力传递”制度,并且以法律规定了传递的等级和次序:秦《行书律》规定,文书分“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两大类。皇帝诏书这类属于“急行文书”,必须随到随传;而“普通文书”必须当日送出,延后则要受重罚。

当邮政体系层层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必须要设置管理人员了。

3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名中,有一个官不算大,知名度却不小,那就是“督邮”。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