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晚,一片愁云惨雾中,丘吉尔就任大英帝国首相,前任首相张伯伦只比他早几个小时,在下议院提出辞职。
张伯伦的惨败早有迹象,1938年9月,他赶赴德国慕尼黑与希特勒谈判,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
这一绥靖政策并没有延缓德军发动侵略的脚步。
一年之后,德军按照预先制定的“白色方案”,即“永远消除波兰”计划,向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盟友英、法两国却十分有默契地选择了按兵不动。
不过两个星期,波兰被德军占领,波兰人民被大肆屠杀,英、法联军仍旧躲在“马奇诺防线”之后,安静如鸡。
两国均认为德军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他们守在防线之后,丝毫没有战斗意识,好像只是来参加一场“静坐战争”。
这段时间里,德军出奇的安分,似乎真的止步于防线之外。
英国政府被这种暂时的平静所麻痹,议员们对战争盲目乐观,甚至一度幻想希特勒会因为经济危机或是国内权力斗争而下台。
1940年5月,希特勒突然绕过“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北部。
示警求救的电报如雪片一般飞向英国伦敦,张伯伦立刻受到各界责难,他对希特勒一直抱有某种愚蠢的自信,认为可以依靠谈判来阻止这个疯子前进的步伐,现在,终于自食恶果!
内阁需要给民众一个交待,张伯伦的下台已成定局,首相重任,自然落到了丘吉尔肩头。
其实,当时的热门候选人有两位,时任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比丘吉尔更有资历,但他本人拒绝出任。
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太清楚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一场难以取得胜利的战斗,“战时内阁”注定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承受更多的骂名。
而勋爵大人,显然并不想“替人受过”。
▲年轻时的丘吉尔
丘吉尔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临危受命,登上了英国首相宝座,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与英国民众共同进退,顽强抵抗德军的猛烈进攻,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丘吉尔上台,究竟是祸?是福?
内忧外患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4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