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度牒”,就是僧人的出家凭证,相当于僧尼的专属身份证。至今仍然在宗教界内实行。自唐朝草创度牒制度以来,至今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度牒也经常作为商品或货币,流通于市场。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南北朝时的寺院经济繁荣
佛教在发源地印度和中亚等地都不存在度牒制度
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本身并没有度牒的说法。也没有诸如僧籍、寺籍一类的严格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
但对于帝王和任何统治者而言,这绝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按照佛教从印度和中亚带入的传统,寺院和僧尼不必缴纳赋税,也不必服徭役。这么一来,就势必吸引广大百姓剃度出家,进而导致寺院和僧尼的数量急剧膨胀。
中世纪早期的西域佛像 依然比较偏向印度和中亚风格
对此,南北朝时代的统治者都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手段进行限制。比如说北魏孝文帝时期,对于那些“假称入道,以避输课”的冒牌僧人进行了整顿,并淘汰了一批无籍僧尼。
此处的“籍”指的便是僧籍,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僧籍管理制度。而东晋的桓玄也曾移文地方州府索求“沙门名籍”,将僧籍名册上交官府以供查验。由这两点可见,在至少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朝廷便已经对僧人进行严格地登记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限制了僧尼和寺院的发展。
开启北魏毁灭之路的魏孝文帝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寺院和僧尼,除了拥有不服徭役、不用缴纳赋税等特权外,还有独特的寺院经济收入。这也是寺院数量和规模在当时发展到巅峰的重要原因。
寺院庄田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统治阶级、官僚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施舍。由于当时的统治者由于思想上极度倾向佛教,不可避免地出现主动营建寺院庄田的情况。根据当时的《南朝佛寺志》统计,除去创建者不详的寺庙外,属于皇帝主持修建的就有33座 。
对佛教异常笃信的梁武帝
其次就是寺院地主所有者,在寺院内以庄园的形式经营地产。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手段,获得了相当于封建领地的收入形式。
但寺院除了从事垦殖田圃外,也有从事商业、手工业、占卜等事业的。这些经济活动并不是为了必要的寺院生活开销,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经营行为。在统治者看来,已经发展到与自己争利的地步。因为此类活动不但不用缴税赋役,还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到了唐代甚至有“天下十分财,而佛有七八”的诡异说法。
莫高窟壁画上的附会之作 汉武帝拜佛
唐朝的财政节流
兴建于南北时期的龙门石窟
既然寺院能敛财,那么朝廷自然也要想法子把钱从宗教僧侣嘴里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颁发“度牒”以限制宗教僧侣数量,正好符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度牒产生的确切年份略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北朝已有了最初的萌芽。到唐朝建立后,正式产生度牒制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度牒的发行变得更加严格化、制度化。
唐玄宗是第一个大规模利用度牒的皇帝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