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偌大的咸阳宫,暗地里不知还隐藏着多少凶险。此时的嬴政,还不是大秦真正的领袖。年少的他骤然被推向权力之巅,似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或许也想不到二十六年后,自己将一统天下,完成祖辈未竟的伟业。
此时,摆在嬴政眼前的,有一座大山,那便是任两朝宰相,执掌朝政的吕不韦。
▲秦王嬴政也曾一度受到权相的掣肘。【剧照】
位高权重的吕不韦对秦国还是有赫赫之功的,不仅体现在他扶持子楚上位一事上。
首先,针对秦国的大屠杀政策,吕不韦提倡“义兵”。
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一向崇尚武力。当年长平之战,秦军残忍坑杀军四十万赵卒,秦国名将白起已意识到大屠杀的严重性。
当秦昭襄王命他接着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白起拒不受命,劝说道:“长平一战,赵国人死伤惨重。如今国内同仇敌忾,大力发展生产。王若发兵,即便兵力比之前多一倍,也难以对付赵军十倍于前的防守。”
秦军到后,果然遭到赵国顽抗,徒劳无功。
吕不韦所主张的“义兵”,正是为抑制杀伐。他提出,秦军所至之处,应为民除害,不扰民,不乱杀戮,几乎放弃了商鞅变法时建立的“计首授爵”制度。
据史书记载,在吕不韦执政期间,秦军只有一次大屠杀的记录,即秦王政二年,“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秦人嗜杀的不良习惯得以缓解,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六国军民的反抗情绪。
其次,吕不韦大肆招揽人才,其手下宾客三千,不仅是为自己服务,更为秦国朝政输送大批人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当属荀子的弟子,楚国上蔡人李斯。
再次,吕不韦授意门客执笔的《吕氏春秋》。这部著作不囿于一家之说,而是杂糅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被称为“杂家”。
《吕氏春秋》一方面为统一作舆论准备,另一方面,又反对君主专制。书中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和“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等主张,这是极富先进性的“民本”思想。吕不韦似乎有意以此取代法家,成为秦国的指导思想。
最后,在吕不韦主政的十三年间,尽管秦国重在休养生息,却没有停下统一的脚步,战果颇丰。
▲历经两千年岁月的兵马俑在沉默地诉说,大秦帝国曾经的辉煌。
公元前246年,秦军攻韩国上党,自齐国来投的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带兵平定晋阳,建太原郡。
公元前244年,蒙骜攻取韩国13城。
公元前242年,蒙骜攻取魏国20城。
公元前240年,秦攻赵、魏。
公元前238年,秦国派杨端和领兵攻取魏国的首垣、蒲、衍氏。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