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去除混乱的研究数据,我们采用了系统的筛选方法。因为使用手机时,头部及颈部是接触射频辐射最多的区域,所以我们专注于这两个部位。
三种最常见的脑肿瘤(这是大多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神经胶质瘤(大脑和脊髓处的恶性肿瘤),脑膜瘤(大脑及脊髓附近,长在薄膜上的肿瘤,大多是良性的)和听神经瘤(内耳到大脑主要神经上长的良性肿瘤)。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胶质瘤是大多数研究的重点,因为它们通常比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危害性更强。
我们首先研究了多篇系统性综述:即能结合大量研究,进而得出更全面结论的研究证据。(欲深入了解我们的研究方法,可翻阅至文章末尾)
图源:Physicians for Safe Technology
我们找到了12个针对手机辐射与头颈部肿瘤关联的系统性综述。为了确认它们是否有价值,我们使用了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结果表明,12篇综述中有8篇“质量非常差”,这意味着我们不该把它们作为准确归纳研究成果的依据。
(这些研究有某些常见的缺陷:证据总结得不够全面,研究人员往往不会考量参考文献的质量,他们也没有试图避免主观偏见。研究人员还过于依赖病例对照研究法――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判断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没有参考这8个系统性综述。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表明,剩下4个综述的质量只略胜一筹。在判定因果关系方面,它们仍过于依赖侧重观察、效果不佳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的研究人员会从某个结果入手(就本文而言,即头颈部患癌的人和没患癌的人),回头寻找可能诱发疾病的原因(就本文而言,即研究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是否不同)。
他们会给每个病患(病例)匹配一个对照者或没有患病的人。然后他们会追溯病患是否曾以某种形式暴露于辐射之下(没病的人没这样暴露过)。
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我们很难客观衡量过去的事情。例如,研究手机使用习惯时,研究人员必须让受试者回想10年、15年或20年之前,使用手机的频率或将手机中记录的信息作为研究指标。
图源:The Ladders
此外,研究人员匹配病例与对照组的方式有些主观。他们试图以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年龄为依据――但方方面面都匹配是不可能的。
总体而言,这4个综述的结果有其可取亦有其不可取之处――这并不出人意料,毕竟它们没有遵从最佳的研究标准。以下是这些研究结果的简要介绍:
・2017年发表于《神经科学》(Neurological Sciences)的综述,以手机使用习惯为着眼点,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法,重点关注了胶质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这篇综述很有趣,因为研究人员按质量划分了各项研究,高质量的研究(往往由政府而非手机商资助)认为脑瘤风险有增加的趋势,而低质量的研究未得出类似结果。不过,总体而言,他们借助元分析法,发现使用手机10年或以上的人更易患脑癌(主要是神经胶质瘤)。
・2017年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的系统性综述用元分析法研究了手机的使用情况和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经常使用手机10年及以上的人,容易患低级别胶质瘤。不过,他们又称“目前的研究质量低劣、数量有限”,我们希望将来能有研究来证实这一观点。
・2012年发表于《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的系统综述发现,使用手机不会提升患神经胶质瘤、脑膜瘤或听神经瘤的风险。
・2009年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元分析研究探究了23项针对手机使用是否会诱发恶性和良性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作者们总结归纳时,发现患肿瘤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然而,当他们分析某些子集数据,如只探究盲法实验,或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却发现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了。令人困惑的是,当他们按照肿瘤类型进行分析时,又发现患神经胶质瘤和听神经瘤的风险没有增加,患脑膜的风险有所降低。
总的来说,这些综述似乎表明,使用手机可能不会致癌――除非你在观察某些亚组(如参与盲法实验的人或长期使用手机的人)。但这些综述均基于病例对照研究法,就像《国家问询报》(National Enquirer of the science world)一样:廉价且常常具有误导性。
图源:Bruce Gilden/Magnum
高质量的单项研究没有发现患癌风险增加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