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林清玄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书评(七):谢谢你来到这世界
一直很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文章,淡雅,安静,又充满着哲理。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承受的挫折和绝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个坚硬的世界里,你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对自己的亲人苛刻,对自己更是苛刻。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这件事做错了,早知道那样做就好了,那句话说错了,早知道就不说了。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那么说,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本来很好的事情被家人搅黄了,他们不应该那么说那么做,真会帮倒忙。
我抱怨着自己和他人,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吧,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吧,可能是对功名利禄太紧张了吧,总之,我被这些事情烦恼着,因为这些事情感到不安,其实一路走来发现那些我担心的事情,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就像在《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这本书中提到的,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不要再抱怨家人,也不要在抱怨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些,才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就像书中说的,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做一个快乐的人,很简单也很难。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就像作者说的,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己永葆喜悦之心。
这个世界很坚硬,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谢谢自己。
书评(八):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
看世间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头,有多少是内心曾渴望过的美好;转身与回眸间,芸芸众生之中,又会期待与谁的相遇;前路的行程,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恩,一步步,点点滴滴,化作内心的宁静与温柔。
走在一步步拼搏奋进的路上,是太过卖力,还是走的匆忙?当露珠滑落叶尖,闪耀在朝阳下的刹那,有多少人的心不再荡起涟漪;当春雨清柔斜落,与大地合着淅淅沥沥的韵律,有多久没有升起一丝轻柔;当傍晚暮色将至,数万的生灵归家的途中,又有多久不曾感受到那份暖暖的踏实。
曾有太多的理由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活得自在的理由只有一个,拥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作者林清玄用自己前半生的奔波,换来了成就,留下来的是迷茫与内心的空荡。到底什么可以填满人生的意义,又为何要在天地间来回的踟蹰,四季周而复始的美,或许早已在舍弃孩童般的天真时,一并丢失在了岁月的某个角落。老人的话总是充满了智慧,头不接天,脚玄于地的生活是违背天道的,脱离了天地的滋养,有再多的成就也只是数字。当林清玄重新回归自然,他用自己的所感所悟为读者们讲述着人生中曾被忽略的美好。
禅宗的智慧得益于自然的赋予,“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一念缘起,哪怕是跌落于红尘中的一草一木,也可以看到其难得的柔和一面。一念缘落,即便是满山缤纷、莺歌燕舞,也难争得片刻自在。越清雅的花越香溢飘远,越宁静淡雅的心越魅力旷达。“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一叶绿中,就能看到流动的灵性,看到顽强以及生生不息的希望。一世心房,也会看到容纳无常的宽厚,看到本真以及静跃动然的温存。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伴着一幅幅意境盎然的照片,细数洒落其间的点滴智慧,一颦一簇都拥着深远,耐人寻味。 很多个生活中的你我常遇到的小事,在林清玄看来别有一番寓意,随手指到一句都有惊喜的发现。儒道佛的思想就存在于身边的每个地方,修好了这颗心,便能够发现那些等待发掘的真谛。
“在每一寸的时光中都有欢喜,在每个地方都有禅悦。”在这变换的世间修得一颗柔软的心,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证悟人生的美妙慧境。
书评(九):『书评人俱乐部』且安浮尘幻事心
佛法之中常提及的布施有三种,分别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既身体力行的去做事以利益他人或施舍钱财帮助别人。法布施则讲法令人心开意解,无畏施则令人离于畏怖心得安乐。
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行一颗柔软心》,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体力行布施之事。不论是对生活困苦之人的财布施,还是文中对佛法奥义的真实阐述的法布施,他的文章令人读了趋向宁静与解脱,有无畏施的功效。因此在读这本书时便有了领受布施的感觉,而究其所以然,盖因文章之中流露出的悲悯与智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他心中的那份柔软。
《柔软心》一书收录了林先生早年至今的文章,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数十年的跨度里体味出其生活滋味。柔软,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之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这体现了柔弱智慧中蕴含着的力量。而在佛法并未进入中国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上善若水这样的智慧,林清玄更是将此典故书于序中。
林清玄先生在文章《修得一颗柔软心》中如是说:“‘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间多一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面对草木且见其至诚,这是何等心境。在《楞严经》之中,佛言:“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心中有了慈悲,走路且不忍心伤害草木,更不会有意拔弄。慈悲,便是常言所说的将心比心,而这颗心,便是柔软的。林清玄先生对于草木的慈悲,有着与佛法相印的至诚,这也因此他的文章有慈悲于其中。
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中如是云:“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意指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其心性刚硬,不信不受,难以降伏。此经素有佛门孝经之称,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于忉利天为母亲所说,意在教导其弟子度化众生亦应如子忆母,母忆子一般,心当柔软无碍,尽管众生刚强,但佛菩萨却从不舍弃一位众生。
林先生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想来是其而立之年上山学佛的成就,虽然入山数年后再涉尘世,旁人不知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领悟。但从他文章之中所流露出来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心波,便能感受到佛法于其中的运用。如其在文章《走向生命的大美》便是他对这些问题的释疑,“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地觉悟,才能体验到更深刻、广大、雄浑的美。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每每读起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或许是因为他文章之中所流露出对佛法的彻悟,对世间事物的领悟。他在《万物的心》中说:“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树木且知道要追求生命的美好,自视为高等生命的人类则更应该去找寻与实践生命的真理。柔软,便是通向生命真谛,林清玄通过文字令读者去发现他所领悟的。
林先生其散文的特点,不论是人们评价的质朴、清新、还是真纯,所指都是其在行文之端显露于文字流露出的赤子诚心。在这本《柔软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于其文章之中不论是高深佛法的阐述,还是平常事物的感悟,都贵于真实,不论是早年所历的世事变幻,还是后来对生命真谛的彻悟,都能令人在读阅之时感同身受。若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上的观点,便是“不隔”。
书评(十):你的心决定看到世界的颜色
穿梭的人流有多拥挤,来往的车流有多匆忙,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人生来奔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需要,需要让自己过得更好,需要让在乎的人过得更好,需要遇上更好的人,需要很多很多。似乎一旦在追逐就不能停歇,因为这个世界太残酷,不会对任何人多一丝的怜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不能变得软弱,软弱意味着示弱,意味着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渐渐的开始学会让自己变得坚硬如同这个坚硬的社会,开始牢牢占据着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倚靠,多一点资本去与这个世界斡旋,来不及等待,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味地追求结果,关心结果,眼里和心里装的就只剩下结果。
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换个方式可能会过得更好,不一定是物质上有多大的品质的提升,但至少如那些故事教会我们的那样,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多抱怨也是好的。
林清玄先生在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的亲笔序言中有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小细节,他也会将自己写错的字任意涂抹,不是划斜杠或者画圈加上电话曲线那样的修改符号,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想起自己写错字时的坏毛病,这样的涂抹会被判定为卷面不整洁,在未来的岁月里,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改正,多年后看见有个人还在这样一如既往,还是很亲切。
林清玄先生在书中有一段对荷花的描写也超越了一直以来周敦宇的《爱莲说》,大约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莲花会带着一点生活的心酸,一如我们在忙碌中屡屡碰壁,会遇到很多生活的坎坷,但他依然以一种最柔软的姿态面对世人,扎根淤泥中,长出雪白的根茎,露出水面的茎干更是摇摇晃晃,夏日里的一场大雨就会倾斜它挺拔的身子,花瓣更是在莲蓬逐渐变成熟后落入流水。如果将莲花的自身条件作出一个比对的话,那他真的是很劣势,但是他依旧顽强,并作为圣洁的象征。历来佛祖的佛像也都是与莲花台相称。文人爱赞美莲的高洁,古人爱用莲花图案做常用的调羹,会雕刻于房檐屋内。
生活会艰难,咬着牙度过越过一段山丘,也还会想要翻越下一座,风景始终都在,怎么能轻易停歇脚步,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感受世间百味,多彩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书评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399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