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林清玄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书中说柔软心在于清明,在于随顺。清欢是清淡的欢愉。
生活中有期待,有真心,有发现美的能力。
书评(四):大羹必有淡味
大概是90年代中,我在杂志上看过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在棺材铺打工的年轻学生,没有地方午睡,都躺在棺材里睡,没有那么多忌讳,反倒觉得安静和凉快,有时躺在里面想想人生,觉得心中百味杂陈。后来又相继读过他写的黄玫瑰等一些小品文,他从不是站在高处夸夸其谈,而是在和缓的故事或随处可见的静物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这些道理又离我们很近,很容易懂,很容易让人认同,让一个懵懂少年在青春期的迷惘和躁动中看到希望的光亮。我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崇敬林清玄先生的,算一算,20年过去了。
很高兴林先生又有作品问世,语言和风格依然是现实又超脱,散淡又治愈,仿佛一位看透悟透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虽流露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发现身边事物中蕴含道理的柳暗花明的欣慰,仿佛给俗世中被蒙蔽了的我们揭开面纱,濯净眼睛和灵魂。
收到书之前几天,一位久未谋面的小学同学突然跟我联系,又借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发了个手机定位给我,我约他吃饭。席间,多年没有交集的陌生和尴尬让我不知该聊些什么,但这位同学从他的工作说起,到吃完饭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7位数年薪、他和妻子的座驾、新购置的别墅以及另外的N辆车、N套房产。之后,他又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就像他来之前的若干年一样。讲真,我是个对物质缺少追求的人,但是这位同学给他小时候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我所展示的他的生活,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我开始反观自己的薪水、房子、车……原本也令人羡慕的生活,却让我觉得寒酸、索然无味起来,我讨厌这种情绪,却又没办法抗拒。
恰逢这种情绪有蔓延趋势之际,我收到了这本书——《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细细读来,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中,在如明信片般美丽的画面中,在林先生抽丝剥茧般努力呈现的道理中,自己的心似乎渐渐沉静了下来。世界是坚硬的,许多人选择剽悍并以此为荣,这是他们的权利。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正像林先生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生活的馈赠本已丰厚,大羹必有淡味,我想,我属于后者。
书评(五):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文/方木鱼
读到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就想到了雪小禅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好像是表达的同一个道理,江湖险恶,各自珍重。
说回林清玄,林清玄是写作者的精神导师。林清玄在多个场合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对我影响至深:“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
林清玄在撒贝宁(也结婚了哈)主持的《开讲啦》上过一期节目,他在节目的开场调侃自己,大家一听林清玄,会以为是个漂亮的姑娘,再不济,也会是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可到最后,却是长得一副周星驰《功夫》上火云邪神的模样。
实际上,林清玄和佛教有缘。同一时期,正在读另一本和佛学有关的书,恰好也是小编,蒋勋的《舍得,舍不得》,他们都是很通透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一种境界。
自序别出心裁,是难得的林清玄的手迹。繁体,竖排,有传统的古文的感觉。实际上并不陌生,吴念真在特别的一天里,用过这种方式,用仿真的信封,仿真的信纸,给读者朋友写信,亲切地紧。有人说,台湾,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大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情愿承认,却不得不服,小编确实做的好。后来还特意去了解小编的发音方式。
在自序里知道了林清玄的书斋名:清醇斋,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和难以理解,和我的勤忍斋有得一拼。
《温一壶月光下酒》,也只有林清玄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这么诗意的表达。林清玄说自己听过一个浪漫的传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
这是我听过最美丽的传说。
印象里是他写《木鱼馄饨》,那是一篇经典的中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那对文字的拿捏,对世事的洞透,让人叹服。
林清玄应该是极喜欢苏轼的,他对宋词用情极深,在诸多词家之中,他应该是独钟情苏轼的,从他喜欢的“人生有味是清欢”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看出。他说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我深以为然。
书评(六):【书评人俱乐部】禅心
林亦霖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无意中读过大师的文字,他说过一句很简单的话“吃饭就是吃饭。”当时百思不得,直到大学临近毕业才渐渐明白。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无旁贷,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还没达此境界之前,人生都要修行。字如其人,他的书很像风,文字很空灵。这种空灵是看透了事情后的豁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说得就是这种心境吧。
很多事情,像是乱麻的毛线团。留心的人会知凡事必有因,他们会顺着事情找到问题的本质。有些人只是干着急,一味地抱怨;还有些人,麻木了,冷眼旁观,仿佛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颗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保持笃定和完整。
大师的书涉及的事情很多,讲得道理,言语轻,内涵重,浅入深出。看他的文字,仿佛和他交谈一般。信手拈来身边的事物,一言一行都蕴含哲理。他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青莲,然而他是可移的荷花,一边行走,一边沁人心脾。
书中很多故事都是他身边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他和妈妈的回忆。文章现频率最高的人就是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照顾、对他呵护,他的妈妈就像温暖的手,时时刻刻呵护着他,这就是他的心能够依然能够赤诚的缘由吧。与其说妈妈的关爱让他有了健康的身体,不如说,妈妈的爱给了他一双眼,让他可以看透世间的百态保持清醒;妈妈的爱给了他一颗心,这颗心时时刻刻跳动着,温暖着。他心中的感慨迎着笔墨而生,帮他人感悟人生。
妈妈的爱让他参透人性,让他感受到别人的苦、别人的难。他把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再播撒出去,温暖他人。
就像他和化妆师谈论是么样的妆容是世间最美的妆容一样。形态的妆容,画出一个精致的面庞;精神的妆容,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精神的妆容,把握人生的种种丰盈。我想,爱让他用了精神的妆容。让他能看到开花时花瓣的美好,让他能听到清风拂过面庞时的低喃,让他能看到荷叶上水滴的闪光。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他修来一颗禅心。这颗心让他不将幸福与他人对比,将军凯旋归来的胜利和农夫煮茶的怡然同样都是幸福。这颗心,让他写出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样朴实却蕴含深理的言语。在这复杂的世界里,他用着他的双眼,带着母亲的爱,不断前行着。记得有位迷茫的女士曾说自己的修禅耽误了做饭、接孩子,甚至和家里有了冲突。她觉得修禅很苦。大师却言到,真正的禅心就是关注当下,关注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就是不断修行。禅心,不在于念了多少经文,不在于刻意做了多少好事。就随着事情的发展让它发展,做出有益于他人的选择。保持善念,永结善缘。这样渐渐会有一颗禅心。
这样的心,会明亮你的眼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原创文章,作者:书评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399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