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发布:2019-03-14 10:51 · 娱乐圈那些事儿

1951年,黑泽明导演了电影《罗生门》。《罗生门》获得了包括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在内的多项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这使得在1950年代,日本电影迅速进入全球观众的视野。黑泽明也因《罗生门》走上世界电影大师的神坛。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大正时期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与《竹林中》,电影的故事背景取材自小说《罗生门》,而故事情节取材自《竹林中》。影片讲述了12世纪的日本平安京,樵夫、杂工和行脚僧在破旧的罗生门下避雨时谈论的一则武士被杀事件。

一直以来,电影《罗生门》因其超前的视听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被奉为日本电影的神作。今天,小编无意做视听和叙事的解读,而是通过时代解析揭露《罗生门》中的隐喻。

《罗生门》为什么叫“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故事内容主要展现了被害人武士、嫌疑人武士妻子、嫌疑人强盗和目击者樵夫对于武士之死的不同证词。除目击者樵夫以外,事件相关的人员无一例外地承认自己是杀害武士的凶手(武士声称自己自杀)。

影片采用戏中戏的方式,通过罗生门避雨的樵夫、杂工和行脚僧的讨论将案件内容展开。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案件内容完全取材自芥川小说《竹林中》,那么为何电影不直接展开故事,而是要安排罗生门避雨的三人将故事展开?同时为什么电影要取名为《罗生门》而不是《竹林中》或者《竹林迷案》呢?

因为黑泽明想要观众注意“雨中罗生门”所隐喻的时代背景。

“罗生门”原指日本京都的一座城门。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加之地震、火灾频发,各种天灾人祸常常死人,这些灾难后的尸首会被拖到罗生门丢弃。罗生门因此被人认为是连接人世与地狱的阴森恐怖的象征。这点在芥川原著小说《罗生门》中也有明确展现。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而黑泽明在电影中用倾斜的镜头展现“雨中罗生门”,是在隐喻战后风雨飘摇的日本。电影命名为《罗生门》实则是在暗示这是一部与战争、战后日本社会相关的电影。因此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必须放在日本战后的特殊时代环境之下。

日本对于二战的暧昧认知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向全日本广播《终战诏书》,接受《波兹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战后的日本被美国单独接管长达七年之久。

在日本的二战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的快速投降正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向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而战后日本同样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实现快速重建。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美国在二战后的日本民众心中,既是加害者也是拯救者。

长期以来,我国经常诟病日本人对于二战侵略史的暧昧认知,电影《罗生门》表现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暧昧态度。这种暧昧态度,一方面源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源于美国对日本的影响。

1860年代至1890年代,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改革――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得日本成为当时第一个走向近代化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然而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注定是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后日本所推行的所谓“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立宪外衣下的“君主专制”。从明治天皇起,日本政府就推行极端的天皇崇拜以此巩固天皇的权威。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在天皇崇拜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长期扩散岛国焦虑,宣扬唯有“扩张才能生存”的观念。这种观念在1935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被推向了高潮,使得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日本的对外侵略是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承认侵略和战争失败意味着承认从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代化进程的失败,这使得战后的日本人对承认这场倾尽举国之力进行的侵略战争在潜意识中一直抱有模糊的态度。

此外,美国的干涉助长了日本的这种暧昧。

首先,战后初期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军为了更好地管理战后的日本,免除了昭和天皇裕仁在东京审判中的起诉。

这样解读才能发现《罗生门》背后的时代秘密

其次,美国将日本在战时对二战的称呼“大东亚战争”改为了“太平洋战争”。此举是美军想要去除日本关于“二战”中的军国主义意识和反西方意识。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底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