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网络电影分账新规解读:让收益生死与“绝对流量”脱钩
近日,优酷对网络电影分账规则的再次升级,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作为收益与平台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影视产品,每一次平台的动作,都对网络电影未来的发行动向影响颇大。
就拿优酷来说,在经历了去年以“有效VV”和“播后定级”为重点的分账规则改革后,吸引了超过300部的网络电影合作,其中不乏如《大蛇》《齐天大圣・万妖之城》这样的票房利器。
在票房趋热、网络电影即将“出圈”的大环境下,优酷改革传统的指标基数,推出新的算法规则,必然有在内容引导上的深思熟虑。
在新的规则生效(2019年1月1日)之前,影视Mirror通过多方了解与系统拟算,对这一分账模式的升级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新规则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其他平台分账模式的区分在何?在最新分账规则下,一部作品发行到不同平台,收益会否有本质差异?
定级从映后到播前,口碑作品可能收益翻倍
与去年的分账规则相比,今年最明显的变化,是播前定级规则的出台。在此之前,优酷对网络电影一直采用播后定级的分账模式,即按照“有效VV(播放次数)”来确定等级,从而决定作品单价。
而播前定级的形式,将不再统计“有效VV”,取而代之的是大数据勘定和人工评估。这种变化,不仅让过去所谓的“黄金六分钟”毫无意义,也意味着网络电影“唯流量论”在优酷的彻底失效。
去年优酷分账模式详细
众所周知,网络电影的分账收益一般取决于两部分――会员有效观看总时长和定级单价,这两者也正是优酷此次网络电影改革的重点。
根据优酷公布的最新分账公式,片方分账收益=内容定级单价×(有效会员观看总时长/许可作品正片总时长)+付费期3个月内累计会员拉新奖励(如有)。
这个公式,关键词有三个:“定级单价”“有效时长”和“累计拉新”。
先说定级单价。优酷的内容定级分为两部分,一是依托大数据,对IP、流量、主创、演员、人群复盖率等方面做出预判;二是引入人工评估,在内容、题材以及价值观上进行评定。依据这两方面的评判,作品会在上线之前,被定级为S-A-B-C四个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单价。
再说有效时长。有效时长的定义是作品在“付费周期内会员用户累计观看影片的时长”,优酷的付费分账期为三个月,也就是说作品上线三个月后,产生再多的观看时长也不能算作有效。
至于累计拉新,则是优酷去年拉新规则的简单调整。将之前“每个自然月付费在线的网络电影”改为“每自然月统计本月已付费完结独家项目”,新增了“付费完结”和“独家项目”两点。这也标志着优酷的拉新奖励,从过去计算的每月拉新变成新版的累计拉新。
此外,优酷还首次明确了各级网络电影对应的站内推广资源。播前定级为S/A/B级别的网络电影,将得到相应的基础推广资源。影片上线后,优酷还会依据其在播放量、口碑、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依托站内推荐算法适时增加曝光。
说了这么多变化,这次分账模式改革究竟对怎样的网络电影最有益呢?
我们不妨以流着“北电”血统的学院派作品《一纸婚约》为例,计算它在规则改编前后收益会发生的变化。
从优酷9月份发布的网络院线当月分账榜可知,上线92天《一纸婚约》取得240万的分账票房。
按照旧的分账模式来算,播放量1038万的《一纸婚约》,其有效VV评级大致在E/F档,定级单价为2/1元,计算出其有效时长为120W~240W之间。
倘若代入新的计算公式,集结了关晓彤、杨紫、张一山的《一纸婚约》,其人工评估将在A/S档之间定级,即内容单价4/6元,加之正片长度1.5时,收益公式为4/6×(120W/240W÷1.5),可得出片方收益在320W~960W之间浮动。
由此可见,新版规则倾向于制作专业、品相优良的口碑向作品。而它的施行大抵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对于平台方来说,可以有效杜绝刷量的可能,促进更多类型多元化、题材创新化的精品内容出现;
对于制作方来说,过去所谓“叫好不叫座”的作品,能在人工评估中取得不错的定级,获得与质量对等的经济收益;
顺延下来,类型多、品质好的作品一旦成了主流,观众被前六分钟“骗”来观影的现象便会逐渐减少,观影体验将得到大幅改善。
货比三家,其他平台网大如何分账?
说完了优酷,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平台对网络电影的分账规则。
爱奇艺的网络电影合作分成模式,分为内容分成、营销分成、广告分成三类,其中占据大头的自然是内容分成。
内容分成由影片有效付费点播量和内容分成单价决定,前者依据主要依据6个月里的有效付费点播量(每付费用户播放单一付费授权作品长超过6 分钟,计为一次有效付费点播),后者则根据内容评估定级为准,将作品分为A~E五档。
营销分成则是针对爱奇艺独播的A、B类影片的营销推广分成。在内容定级中定档A/B档作品,可与平台申请营销合作,获得相应的营销收益。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4984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