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这部黑白电影,关于冷战时期的波兰。
体制对立的铁幕决绝又沉重,噤若寒蝉的环境,人情严肃淡薄。
一切恰如维斯瓦河的河水生凉,流经波兰全境,浸透寒意。
?《冷战》,维斯瓦河
阳光是黑白,没有温度,斯大林的大字报是黑白,庄严肃穆。
街角,男主燃尽最后支烟,吐出的白色烟尘怨着等待,升上漆黑的夜。
他到底没能等来所爱,掐熄烟头,走向军事边界,那边是另一个体制,没有回头,背影亦是黑白。
这黑白,跟时代一样冷彻。
?《冷战》
电影叫《冷战》,今年刚折桂戛纳电影节。
而六年前,也是一部黑白片《艺术家》,则问鼎奥斯卡。
?《艺术家》
影史百年钩沉,当色彩已成为眼睛的本能,黑白却显得异常耀眼。
直至今日,人们还在拍,也还在看黑白电影。
这如今看来颇具年代感的技术,似乎从未过时。
要谈论黑白电影如何经久不衰,得从彩色电影说起。
大众普遍认为彩色电影是后来的故事,其实,电影刚诞生时,便有了色彩。
只是那会并非基于彩色胶片,而是将黑白胶片上一帧帧手工涂色,彩色电影像是绘画和电影的杂交。
也难怪,业内并不承认这是彩色电影。
?1896年法国导演迪克森的“假彩色电影”,《安娜贝拉的蛇舞》
由于是人工上色,色彩并不写实,只是噱头,黑白对银幕依然有着绝对统治力。
直到30年代出现了彩色胶片,影史承认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才初露头角。
?1935年,《浮华世界》,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彩色电影
但《浮华世界》并不像当年《爵士歌手》,给电影带来一场革命,而仅是拉开了银幕彩色和黑白拉锯的序幕。
?1927年,《爵士歌手》上映,电影迎来革命性改变,从默片走向有声
主要由于新彩色电影技术制作麻烦,成本还高。
193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照明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指出,黑白电影制作时仅需250-400的光照强度,彩色电影则高达800-1000。
据说1939年拍摄《绿野仙踪》时,由于照明设备功率太高且数量过多,影棚内温度高达38度,角色们不得不往道具服里塞水袋降温。
为防设备过热,工作人员还时常用水枪喷射,拍完后,更是有演员抱怨眼睛受到永久性损伤。
?1939年《绿野仙踪》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5115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