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人拍黑白电影
此外,同年还有一部《乱世佳人》,光制作费就差点让米高梅公司破产。
可见,那会制作彩色电影等同于如今的全程CGI特效,只有大公司才有这个财力物力。
?《乱世佳人》,米高梅显然赢下了这场豪赌
技术不成熟,成本不可控,彩色电影刚诞生那几年,市面上还是黑白电影的天下。
不过,这些都伴随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逐渐不成问题。
截至40年代末,美国彩色电影的产量已占到市场51%,俨然和黑白电影平分秋色。
只是好景不长。
5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各大电影公司预感它才是未来,纷纷将电影倒卖给电视频道播出。
由于那会只有黑白电视,各大公司又将重心转向了黑白电影,彩色电影再度失宠,市场份额也一度回落到21%。
?50年代的银幕主流仍是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和《光荣之路》便是代表,图为《十二怒汉》
直到60年代中期彩电进入千家万户,外加柯达公司对彩色胶片技术做了革命性改良,彩色电影才真正迎来全面爆发。
此后,黑白电影开始走下神坛。
70年代末期,由于忌惮彩色胶片保存时长远不及黑白,好莱坞一群知名导演又掀起了黑白电影的反扑。
想来伍迪・艾伦的《曼哈顿》、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和大卫・林奇的《象人》,也皆出于这段时期。
?1979年,《曼哈顿》
反扑只是暂时,80年代诞生的数字电影,让黑白胶片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虽终还是彩色电影笑到最后,但放眼影史,黑白电影的确从未过时。
1998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拍处女作《追随》时,只有6000美元预算。
除了自编自导还兼职摄影外,为控制成本,更是将其拍成黑白。
?《追随》
比起彩色电影,成本永远是黑白片的巨大优势,但这并不是它长期立身影史的缘由。
就像丢了视觉的盲人会强化其它感官,没有色彩语言的黑白片,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光影。
而这才是黑白片的灵魂。
借助打光技巧,黑和白有了极高的对比度,能有效隐去或是凸显信息,使情节更具张力。
这对叙事为主,画面其次的剧情片百益无害。
《惊魂记》经典的浴室谋杀便受益匪浅,黑白光影下,凶手身份被隐藏,受害人的挣扎更加突出,既保证了悬疑,又不失恐怖。
?《惊魂记》中的黑与白
同时,光影明暗的交替还能暗示角色内心的变化。
?同样是《惊魂记》,该镜头里诺曼的脸被光影分成黑白两块,暗示了角色内心的分裂
而黑泽明的《罗生门》,尤为突出。
原创文章,作者:娱乐圈那些事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yeer.com/essay_read/5115
写评论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