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风高夜,高手对决时。
9月24日00:18,《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微博评价了贾樟柯的新片《江湖儿女》,称电影“充满了负能量,看得让人难受。”“别被《江湖儿女》这个名字骗了,那是个用灰暗镜头讲的好人不得好报的平庸故事。”这条微博已经删掉。
9月25日23:48,贾樟柯发长文微博回复了胡锡进,针对胡锡进的观点作了十二条解释。
很快,今天下午13:18,胡锡进也发了一长段微博再作回复,表达自己不该靠片名看电影,贾樟柯说的自己都接受。
《江湖儿女》自上映以来,口碑呈两极分化,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也很正常。只是不喜欢的那波观众的理由,还是那么常见。
第一波骂声首先来自于对于廖凡饰演的“斌哥”是始乱终弃的渣男,赵涛饰演的“巧巧”不该当圣母的批判;对于贾樟柯拍不了黑帮电影的批判;对片子的“土”、压抑、“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的批判。
总结一下,一波是用道德的标准对艺术电影进行三观审判,另一波则是用政治导向来对创作者做诛心之论。艺术电影在中国的舆论压力莫过于此。
观众有没有表达“不喜欢”的自由?有;导演有没有回复“不喜欢”的自由?有。
文艺片的待遇大多如此,可但凡对贾樟柯有一点了解,但凡在进电影院前看到了电影的海报,心里会很清楚电影的调性。
一个专注于记录时代变迁和小人物的导演,这么多年来镜头一直对准自己的故乡,强烈怀旧的人,难道会突然去拍一部热闹的黑帮爱情故事,再给你一个大团圆结局吗?
不会的。
胡锡进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观众,这部分观众想要那种激烈的情绪、强烈的视觉冲击,要奇观、要心理补偿、要治愈、要正能量、要大哭大笑、要发泄。
这是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原因。
贾樟柯在回信中提到的“选择性复杂”是对胡锡进一贯主张的“复杂中国”理论的揶揄:既然中国社会都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凭什么电影就要黑白分明,容不得些许复杂?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对胡锡进的了解远远大于胡锡进对于贾樟柯的了解,贾樟柯的时评功力也高于胡锡进的影评功力。
但平心而论,“选择性复杂”多少也也可以理解。胡锡进报道“复杂的中国”,跟很多观众一样,已经积累了太多的压抑情绪,看电影的时候再也不想体会“灰暗镜头的复杂”了,不想再给自己添堵。
可情感一再被冲击,便很难触动。
贾樟柯的回信里提到的两个观点,很有道理。
“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
“堵,其实是一种复杂的观感,是一种极大的情绪波动……堵证明您还有知觉。”
我喜欢贾樟柯的这种回应方式,谈吐里留存了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这种说理辩论,能够让真理彰显。不论这种回应夹杂了什么样的目的,是趁机宣传一波电影为票房做贡献还是维护口碑之举,至少,他输出了观点。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