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追书(有0人在追)

完成 未签约 普通 人物·传记

最新章节: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

174.7 万字 点击量:24423

0

左丘明

+1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t:m
  • 卷一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 卷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 卷三曹刿论战(庄公十年)——两军交战智者胜
  • 卷四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 卷五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 卷六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 卷七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磨难是一笔财富
  • 卷八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 卷九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仗越打越精
  • 卷十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 卷十一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利令智昏必遭惩罚
  • 卷十二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光明与黑暗的抗争
  • 卷十三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一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 卷十四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一勇斗须在关键时
  • 卷十五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
  • 卷十六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有关说客的是与非
  • 卷十七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 卷十八祁奚举贤(攘公三年)——不偏不党的滋味
  • 卷十九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百姓也可以为国君上课
  • 卷二十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一上下其手最可恨
  • 卷二十一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 卷二十二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听乐观舞论德政
  • 卷二十三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对傲慢无礼还以颜色
  • 卷二十四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 卷二十五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 卷二十六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 卷二十七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 卷二十八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
  • 卷二十九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刺客的赌博游戏
  • 卷三十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 卷三十一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圣人知礼而有勇
  • 精彩篇章 鉴析卷三十二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穷寇不可不猛追
  • 精彩篇章 鉴析卷三十三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宫廷之争难说清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
  • 卷一隐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前722-前712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元年(公元前711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周庄王元年)
  • 卷二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
  • 桓公(元年~十八年)(公元前711-前694年)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元前693-前662年)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9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63年)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
  • 闵公(元年~二年)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 闵公(元年~二年)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元年(前659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年(前658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年(前657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四年(前656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五年(前655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六年(前654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七年(前653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八年(前652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九年(前651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年(前650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一年(前649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二年(前648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三年(前647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四年(前646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六年(前644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七年(前643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八年(前642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十九年(前641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年(前640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二十九年(前631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元年(前626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二年(前625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三年(前624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四年(前623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五年(前622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六年(前621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七年(前620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八年(前619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九年(前618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年(前617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一年(前616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三年(前614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四年(前613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五年(前612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七年(前610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文公十八年(前609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前608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二年(前607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三年(前606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四年(前605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五年(前604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六年(前603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七年(前602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八年(前601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九年(前600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年(前599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一年(前598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二年(前597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三年(前596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四年(前595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六年(前593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七年(前592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十八年(前591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前590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二年(前589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三年(前588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四年(前587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五年(前586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六年(前585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七年(前584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八年(前583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九年(前582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年(前581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一年(前580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二年(前579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四年(前577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五年(前576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元年(前572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年(前571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三年(前570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四年(前569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五年(前568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六年(前567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七年(前566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八年(前565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九年(前564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年(前563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一年(前562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二年(前561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五年(前558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六年(前557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七年(前556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十九年(前554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年(前553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三十年(前543年)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元年(前541年)(周景王贵四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年(前540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三年(前539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四年(前538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五年(前537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六年(前536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七年(前535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八年(前534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九年(前533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年(前532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一年(前531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三年(前529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四年(前528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五年(前527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六年(前526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七年(前525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八年(前524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三十年(前512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元年(前509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二年(前508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三年(前507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四年(前506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六年(前504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七年(前503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八年(前502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九年(前501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年(前500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一年(前499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二年(前498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三年(前497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四年(前496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十五年(前495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元年(前494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年(前493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三年(前492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四年(前491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五年(前490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六年(前489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七年(前488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八年(前487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九年(前486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年(前485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二年(前483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三年(前482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五年(前480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七年(前478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八年(前477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十九年(前476年,周元王元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年(前475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一年(前474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三年(前472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五年(前470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 打赏 共(0)人打赏

    发表评论
    推荐
    国语

    国语



    作者:左丘明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作者:左丘明



    作品评论

    是否为 水月瑶歌 打赏 1000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渝ICP备19013925号

    Copyright(C)2017-2024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