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励精图治(12)

作者:阿越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5

|

本章字节:13136字

石越的庞大计划,甚至没有被付之政事堂讨论,就被赵顼强行压住了。暂时也没有人知道一向以谨慎闻名的石越,为何会提出这样激进的主张……但很快,事情出人意料地迅速地滑出赵顼与石越的掌握之中。


九月十二日,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件。


午膳之后,赵顼按习惯开始浏览当日的报纸,当他拿起《新义报》与《汴京新闻》后,忽然发现竟然有一份《谏闻报》放在下面。赵顼素知《谏闻报》是小报,双日是绝不发行的,不由奇道:“今日怎会有《谏闻报》?”


侍立一旁的李向安连忙回道:“回官家,或是增刊也未可知。辽人内乱、京城省试,百姓也很关心。《谏闻报》偶尔也会有增刊。”


“那朕倒要看看唐坰又找到什么独家新闻了。”赵顼玩笑道,一面拿起《谏闻报》,却发现比平日厚了一倍,足有十六页厚!赵顼垂首欲读,才看了一眼,笑容便立即凝固在脸上。李向安察颜观色,知道不对,顿时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殿中沉默了一会,便听赵顼一掌击在案上,怒声喝道:“唐坰好大的胆子!好大的胆子!”


龙颜大怒,顿时满殿的内侍宫女全都跪了下来。李向安趴在地上,偷偷向上望去,却见一叠报纸飘摇落下,掉在他面前的那页报纸上,赫然印着一行字——“开发湖广裁汰厢军”,后面还跟着一条大号标题——“独家报道《苏石奏折》详情”!


李向安正待再看,却听皇帝厉声吼道:“速召张景宪、蹇周辅!”


李向安慌忙应道:“遵旨。”一面急急退出殿中,取马往大理寺宣旨。他匆匆忙忙走到明堂附近,却见童贯在那里做事,瞅见四下无人,李向安连忙朝他招招手。童贯赶忙跑了过来,请安谄笑道:“小的见过都知。”


李向安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可知道太府寺怎么走?”


“回大人,小人去过几次。”


“嗯,怪不得石参政说你办事伶俐。你现下悄悄去趟太府寺,叫参政看今天的《谏闻报》。”李向安不动声色的低声吩咐道。


“小的一定办妥。”童贯低声应道。


李向安见他竟不多问半句,心中大喜,笑道:“你果然聪明。快去。”说完也不停留,便直奔大理寺而去。


童贯匆忙收拾一下,转了个弯,也从东华门溜了出去。他知是李向安与石越的差使,也不敢怠慢,一路紧赶,到了太府寺。见着石越,便将李向安的话转叙一遍。


石越一头雾水,问道:“都知也没有和你说别的?”


“却是不曾说得其他事。”


“嗯。”石越沉吟道:“如此有劳你了。”一面吩咐侍剑道:“给公公封点茶水钱。”


童贯连忙欠身道:“不敢。参政,小的不便久离,便告辞了。盼参政小心为要。”竟是连钱都不要,转身便走。侍剑从未见过不要钱的宦官,望着童贯的背影,不由怔道:“公子,这……”


石越笑道:“有违人情者,必然为伪。不过他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是难为他了,便领他这个情。”一面走到案边,翻出当日的《谏闻报》来,才看了一眼,整个人也呆在当场。


“这,这是军国机密!是谁敢外泄?”石越颤声问道,一面急速的翻阅《谏闻报》,却见整份报纸,不仅详详细细的刊登了石越与苏辙联名奏折的全面内容,还刊登了白水潭的几场讲演,以及《谏闻报》对此事的评论。


侍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凑过来了一看,顿时也吃了一惊,忽想起一事,恍然大悟道:“刚才出去,听说《谏闻报》增刊大卖,市井纷纷抢购,我以为又是辽国的谣言……”


石越苦笑道:“必是皇上也见了,李向安才着人来知会我。唐坰要倒霉了,这份奏折事关裁撤厢军等等机密大事,出了两府几乎没人知道,唐坰怎么如此不知好歹,《皇宋出版条例》规定泄露军国机要,最轻都要杖责二十,罚铜二百斤……”


“公子,只怕皇上要追查是谁泄密的。皇上最恨的便是有人泄露朝中讨论的大事,这件事情只怕公子与苏大人都脱不了嫌疑。”侍剑担心的说道。


石越不以为然的摆摆手,道:“我怎么会泄露这些机要,荒谬。”


崇政殿。


大理寺卿张景宪与少卿蹇周辅跪在殿中,听赵顼怒气冲冲的说道:“朕要你们即日查封《谏闻报》,将唐坰抓起来,找出泄密之人。”


“陛下。”张景宪已经知道事情的大概,他缓缓说道:“臣以为按例此事当由开封府管。”


“大理寺管不得么?大理寺不管天下刑狱么?”赵顼怒道。


“这等小事若也要大理寺亲自过问,大理寺就有管不完的事。”张景宪毫不退让,顶了回去。


“这是小事?”赵顼恶狠狠地问道。他气极欲狂,几乎想要走下御椅狠狠踢张景宪一脚。


“臣以为就是小事。一桩普通的泄密案,大理寺不当管。”蹇周辅也不给皇帝面子,“而且,若开封府要查封《谏闻报》,臣必当驳回。”


“朕为何查封不得?”赵顼怒睁双目,霍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有法令在。”张景宪简简单单的回答道。


“陛下。”蹇周辅道:“按《皇宋出版条例》,报纸泄露朝廷机要,可以杖责当事的编辑、撰稿者,可以追查泄密人,可以对报社罚铜,却不可以查封报馆。”


“若朕定要查封呢?”赵顼冷笑道。


“立法不守,不如无法,臣等不敢奉诏!”张景宪与蹇周辅一齐顿首道。


“你们可知道《谏闻报》所泄机密,关系重大?”


“若情节严重,最重可以杖责四十,罚铜千斤。足以让唐垌刻骨铭心。”张景宪道。


蹇周辅却道:“陛下若大动干戈,世人本来还怀疑《谏闻报》者,反不能不信了。臣以为上策是宣布绝无此事,以伪造朝廷奏折,报道不实的罪名处罚《谏闻报》。如此时日渐久,自然无人相信。”


“臣亦以为《谏闻报》所登之所谓‘奏折’,荒谬不经,倒似纸上谈兵,便是泄密,亦多有夸饰,世间凡明事理之人,皆知断非苏、石所为,此案之罪断,似乎诬蔑造谣多于泄密。”张景宪粗略看过《谏闻报》上刊登的奏折,心里非常不以为然。


赵顼不料他如此说,愕然道:“卿何出此言?《谏闻报》所登,却是千真万确之奏折。”


“啊?”张景宪与蹇周辅齐齐吃了一惊,二人讶然对视,半晌,忽然一起顿首。


赵顼奇道:“这是为何?”


张景宪慨然道:“陛下,泄密事小,奏折所议事大。苏、石向来谨慎,不知何故献此下策。隋亡故事,陛下不可不戒!臣身为大臣,此事亦不可不谏。”


蹇周辅亦道:“臣不敢信此为苏、石所为,便是周文王再世,朝廷财政亦将败坏不可救。若有天灾兵祸,陛下将如之何?万望陛下三思。”


赵顼摆摆手,道:“苏辙、石越不过建议而已,韩绛、吕惠卿、司马君实皆以为不可,故此事外间不知。《谏闻报》竟刊登其事,朕必欲知此事是何人泄密,若不查出,日后朝廷岂有机密可言?”


张景宪、蹇周辅这才稍稍放心,齐声道:“陛下英明。”张景宪又道:“既确是泄密,臣请陛下令开封府立案。”


“罢、罢。权且让开封府去查这件事罢。”赵顼不耐烦的挥挥手,懒得再和这两个固执的臣子计议。


《谏闻报》的报道在汴京城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既有旗帜鲜明的支持者,也有立场坚定的反对者,但绝大多数的人,则是觉得不可思议——如此庞大的计划,几乎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支持者以白水潭的一部分学生为主,反对者则多是老成稳重之辈,而觉得不可思议的,却多是朝中的大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屑的丢下报纸,笑道:“造谣!”这些人中间,就包括在当天抵达京师的枢密使文彦博。


“若说是吕惠卿提出这样的主张,或者还可以相信。苏辙、石越?”文彦博摇了摇头,在来迎接他的冯京面前骂道:“这些报纸越来越放肆了,居然连朝廷大臣的谣也敢造。如此军国大事,连老夫都未曾与闻,又怎能让唐坰知道?”


冯京一脸的尴尬,半晌没有作声。文彦博瞧出蹊跷,心中一惊,问道:“当世,难道此事是真的?”冯京吱唔一声,道:“今日傍晚,开封府已经将《谏闻报》有关的编辑全部抓了起来,罪名未定。不过我听说,皇上曾召见大理寺卿张景宪与少卿蹇周辅……”


“哦?”


“究竟圣上和他们说了什么,别人也不知道。现在皇上龙颜大怒,宫中也没有人敢乱传话。张景宪与蹇周辅,什么话进了他们的耳里,那便和进了棺材没甚区别……只是我颇疑心,此事或许是真的……”冯京也无意隐瞒文彦博。


“为何?苏辙、石越,皆是稳重之人。”文彦博奇道。


“十几日前,我曾听说苏辙、蔡卞、唐棣等人频繁来往石府,虽说几人素来交好,但现在各部正是事繁之际,总有点不同寻常。其后石越又拜访过韩维。尔后皇上一日之内,先是召司马君实、石子明、苏子由密谈,其后又相继召见韩、吕二相。尔后又闻通进银台司曾递交苏、石之奏折……种种事情,总觉可疑。”冯京身为吏部尚书,自然是知道很多内幕。


文彦博皱眉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这般遮遮掩掩?你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竟不得与闻?”


冯京笑道:“若果然是真的,亦不难理解。如此庞大之计划,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马君实的支持,方愿示人。一旦皇上与司马君实认可,自然就会交朝廷讨论;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与司马君实没有答应。”


文彦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谏闻报》,冷笑道:“司马君实除非疯癫,否则焉能同意这种事?数亿贯——朝廷哪来这么多钱?何况移民又岂是小事?一次移民五万户,折算人口,就是二十万人,那还不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莫非钱多了没处花?石子明一向谨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冯京苦笑着摇了摇头,道:“相公此言太过,石子明此事虽然失算,好在为人不固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且我看其中也并非一无是处。譬如移民,未尝不是好事,北方盗贼不断,朝廷岂不知原因?然无可奈何尔。移民便是良方。只是性急不得,还要慢慢来,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将要移民的地方与要移民的人都算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万户,且这些人必是北方无业之民,或为乞丐,或为招安之盗贼。如此缓缓图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长远来看,确有大利。且湖广之利,未必全在于移民,应于北方征募老农,前往湖广为农师,劝农教农,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后,必收全功。”


文彦博却毫不客气的反问道:“当世说得轻巧,为政者十五年坚持不懈,图二十年后之利,又岂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轻,急于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风气使然。依我说,朝廷能安静劝农,少收两税,便是上策。”


“诚然。石子明其实亦并非不知缓缓图谋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长达百年,却不知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于求成,非要五年之内见功。”冯京又想了想,终是不能明白,只得无奈的摇摇头。


文彦博冷笑道:“百年之规划,真是痴人。一朝天子一朝臣,谁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后事?全篇奏折,最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数亿贯,早已北伐燕云。此时辽国内乱,本是大好机会,朝廷不敢动手,还不是缺钱?本来石子明建议皇上整编禁军,训练将校士卒,老夫亦觉得他知世务,远胜王介甫。若从此事来看,未免让人失望。”


冯京知道文彦博对石越素来观感一般,虽然皇帝给两家订下亲事,但是文彦博三朝元老,说话之间,也未必会给谁留面子。当下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只笑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来惹怒龙颜者,或是此事。”


“管他谁人泄密,到头来还是报纸泄密。”文彦博对于报纸,始终没什么好印象。


但既便是文彦博如此不屑一顾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支持者。次日,《汴京新闻》便针对《苏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评论,其中既有白水潭博物系学生的支持,也有士林的担忧与怀疑。而随着当天开封府正式以泄密罪提审唐坰等一干编辑,从侧面证明了《苏石奏折》之真实性后,关于此事的讨论,立刻变成众所关注的焦点。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在《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与指责。与此同时,商人与百姓们谨慎的评估着移民与修路的可能性,厢军与其家属有些则担忧着是否会遭到裁汰的命运,有些却期盼着被裁汰……朝中的大臣更是纷纷上书,未雨绸缪地劝告皇帝不要推行这个计划。而最让人担心的则是北方百姓和湖广四路汉蕃居民听到传言后可能产生的惊慌与不安——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后听到的“新闻”,必然大大走样。


所以,石越此时已经明白,短期内,自己这个计划已经彻底夭折!尽管他从未指望这个计划会获得通过,但这样的方式夭折,却也并非他所愿——这份奏折留给清议的,绝不会是一个好印象。要命的是,这时候京城里正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举子。


果然,到了九月十五日,民间对此事的关注几乎已经超过了省试与辽国内战,众多在京参加省试的举子议论纷纷,有传言说他们准备云集白水潭辩论此事。终于,到了九月十六日,宋廷再也无法坐视了,为了安抚已经动摇和将要动摇的军心民心,在石越的请求下,皇帝亲自拟写了《安民诏》,向天下臣民宣布,《苏石奏折》所叙内容只是朝廷的一种讨论,朝廷并无实施之意图;而裁军云云,更是无稽之谈。这份《安民诏》由各大报开出头版整版转载,总算是暂时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石越则在《皇宋新义报》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错误百出却影响巨大的署名文章——《货币乘数效果》,指出货币只有进行流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货殖思想。因为石越学术宗师的地位,这篇文章一面世,就引起了各大学院、书院的关注,各《学刊》纷纷讨论石越的基本观点:政府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即能取得倍数之效果,故政府支出能带动整体的经济活动,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石越的这一理论非常的粗糙,他毕竟没有受过经济学之专门教育,当时的钱庄也无后日商业银行之影响。但饶是如此,对于当时的精英来说,也已是巨大的冲击。不过绝大部分的人,则被石越所举的例子给绕晕了——石越在文章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修路,朝廷给农夫十文钱,农夫吃饭、穿衣各用五文,则十文钱有二十文之效果;粮食店、裁缝店各得五文,其中要又要支持成本、制作、运输等等环节之支出,则十文钱的效果又会产生相应的倍增……如此,朝廷若将十文钱收在府库,则始终是十文钱,若将其花掉,便能使整个天下得利,产生远远超出十文的效果,这些效果又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为朝廷收回,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对于“货币乘数效果”,无法理解者斥之为诡辩——因为他们一时间也无法驳斥;而许多杰出之士,则感到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吕惠卿府。


“石越真奇材也。”吕惠卿手里拿着一份《皇宋新义报》,感叹道:“我本以为他提出那样大的计划,只是进二退一之策。谁知背后竟有大文章。自古以来,都以节俭为尚,不料花钱也有这等妙处……王介甫见到这篇文章,必然赞叹。”


“在下却不以为然。”安惇的笑容中,带着几分不屑。


“哦?”


“石越所言,一则难以证明,二则会败坏风俗。这不是鼓励人君乱花钱么?自古以来,穷奢极欲、大肆花钱的君王又岂在少数?若依石越之说,岂不是个个都要国富民强了?”吕惠卿微微一笑,却不答话。他自是知道古时暴君穷奢极欲,却是廉价役使百姓,百姓困于生死之间,与石越所说全然不同。但是既是批评石越,他却没有必要去为石越辩解。安惇见吕惠卿神态,却以为是默认他的话有道理,顿时大受鼓舞,又语带讥刺的说道:“石越也是想学王介甫不加税而财赋足,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皇上厚德,生性节俭,又岂会受他鼓惑?”


吕惠卿干笑道:“处厚所说的确有道理,但是眼下皇上所关注的,只怕还是唐坰是如何知道那份奏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