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雾满拦江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7
|本章字节:8654字
(第一章)在朝鲜立下第一个功绩
首先要出场的是袁世凯,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袁大头。如果过滤掉纯粹的政治符号,那么关于袁世凯的真正研究也许从未开始。关于他对我们民族的影响,对我们现在价值观念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
在历史教科书上,袁世凯被四个字牢牢地束缚住——窃国大盗。但是一个人,要让他成为一个窃国大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必然有着他的过人之处。袁世凯的过人之处何在呢?这一点也许日本人和韩国人比我们中国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袁世凯一生都是日本的敌人,对于袁世凯的早年研究,日本人比我们更先行一步,他们曾经出动庞大的间谍机构收集关于袁世凯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袁世凯对书本不是太感兴趣,但是他非常有才华。他有一个志向,希望效古之班昭,立功于疆域之外。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每天呼朋唤友,周游闹市,在当地的声誉很不好。于是家人给了他一笔钱,把他打发出去。袁世凯离开家乡,很快就被一帮骗子盯上了,他的钱很快花得精光。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然听说上海有一家妓院来了一个红妓女,此时他已经没钱了,按说是没有资格再去干这件事了,可是袁世凯根本不考虑,立即过去排队,要求见一眼这个红妓女。
这位妓女一见袁世凯,大吃一惊,对袁世凯说,你不是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贩夫走卒,来干这种事?你现在应该在建功立业的疆场上。袁世凯很惭愧:不好意思,我现在身上一分钱也没了。这个妓女告诉他:没钱不要紧,我给你。我先把我赎出来,剩下的钱都给你,我等着你回来。
这个妓女把钱都给了袁世凯,此时袁世凯开始考虑重新规划他的人生了,因为已经有人对他寄予期望。于是袁世凯带着他的一群狐朋狗友去投奔了他父亲当年的朋友、清军的统领吴长庆,当时吴长庆的庆军驻扎在青岛,袁世凯到后不久,朝鲜那边出了乱子。日本强大了,而强大了的日本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夺取朝鲜。当时的日本是以中国自居的,日本人夺取朝鲜的目的,是为了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当日本人准备对朝鲜动手的时候,大清帝国这边一片慌乱,急调吴长庆的庆军,共三千人入朝鲜,而袁世凯就追随着吴长庆去了朝鲜。
根据国内的相关信史以及日本人的研究,袁世凯初露头角是在海船登陆的时候。当到达朝鲜的时候,没有人敢上岸,因为谁也不明白岸上的情况是什么。这个时候袁世凯挺身而出,带着他的狐朋狗友总计五百人,率先登陆,然后直驱平壤,进入韩国王宫,宣告天朝大兵到了。这是他为帝国立下的第一个功绩。
这个时候,越南那边又出了乱子,法国人来夺取大清属国越南。越南的战役导致了整个中国战局的混乱。当时朝廷下令急调吴长庆带一万人马回国,防范越南那边出乱子,朝鲜那边就由袁世凯守卫。为什么是袁世凯?因为他胆大,敢杀人,就由他带领着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朝鲜。此后袁世凯的命运就开始跟日本人纠缠,终其一生。因为日本人对朝鲜一直都有所图谋,两者之间就形成了直接的冲突。
日本人评价说,袁世凯以一己之力,把日本人阻挡在朝鲜半岛之外达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只要有一天袁世凯懈怠了,日本人就会长驱直入,那么甲午海战就会提前爆发。可正因为袁世凯死霸着朝鲜不动,日本人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但是日本人甘心吗?他们不甘心。
到了第十一年,朝鲜那边又出了乱子。清廷跟日本达成协议,双方都不要派兵过去,避免乱局扩大。协议签订后,一万名日本兵也随即登陆朝鲜半岛,第一件事就是将袁世凯的衙署团团围困,九门大炮居高临下,直接对着袁世凯的脑袋。
在这种情况下,在九门大炮的威胁下,袁世凯急忙给朝廷写信,说我快顶不住了,我的厨子、仆人全跑了,就剩我一个人了,现在九门大炮对着我,我要求休假。
朝廷一看信说:袁世凯你这个胆小鬼,九门大炮就吓住你了,休什么假?不行,不许走!
接着朝廷又收到几封电报,是别人打来的,说袁世凯病了,因为他没的吃,也没的喝,被日本人困死了。这个时候北洋李鸿章才下了决定,让袁世凯回来。实际上就是给袁世凯一个体面的逃走机会。袁世凯逃出来之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用军舰把他直接送回了中国。
(第二章)袁大头冤大头
之后就是震惊中国人的甲午海战,这场海战在我们的历史描述上是非常矛盾的,也是难以言述的。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说法,这叫国耻。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片欢呼,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北洋的这些军舰就是鞑虏的装备,必然要驱逐的。而知识分子认为,日本人将有可能推翻清政府,中国人就可能迎来自己的解放,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这么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认知,勾连撮合在一起,导致了当时时局的一片混乱,人们无法准确地认知、评价这一事件。不过虽无法评价,却不妨碍对其谩骂。
于是,所有的人一起来骂袁世凯,都怪袁世凯,要不是他太笨,至于引起黄海大战吗?至于让日本人进攻中国最后把我们打败吗?都是袁世凯的错。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杀袁世凯。而袁世凯呢,就每天躲着不敢见人。
躲了一段时间之后,袁世凯又发现了一次崛起的机会。随着大清水师的失利与覆没,战争迅速向中国内陆逼近。也就是说,中国的控海权已经失去,现在急需一支强大的陆军来维系国家的安全。谁能建设这支陆军?
袁世凯放眼一看,好像没人,就我一个。于是袁世凯就向朝廷提出来,希望派他来练兵,并且找到了军机大臣荣禄,希望荣禄能够帮助他获得练兵的资格。
但是他发现自己来晚了一步,当时的大清已经有专人开始在马场练兵。
袁世凯不服,请求跟那位练兵者来场对决。大清国也有意思,还真让他们俩对决了一下。对决的结果,是对方真的啥也不懂,袁世凯是唯一的人选。
慈禧太后看了之后,非常欣慰,传旨这个兵还是让那个啥也不懂的练。
这把袁世凯气得不行,说如果不让我练兵,这帝国就完了。
悲愤之下,袁世凯找了李莲英。李莲英提示他说:你见到慈禧太后,要多说老太太高兴的话,如果老太太脸色不好,你就不要说下去了。袁世凯说:你说的对倒是挺对,可是你忘了一件事,我见慈禧时我是跪着的,脸要朝下,看不到她的脸啊。我怎么知道我说的话,她高兴不高兴呢?李莲英说:简单呐,到时候你也不要想着抬头看老太太脸,你就看我的脚,如果我两只脚是外八字,表示老太太很高兴,你就接着说;如果两只脚是内八字,就说明老太太不高兴,不乐意听了,那你不要说了。
于是袁世凯就去见慈禧,通过李莲英的这双脚辨识慈禧的表情,把老太太说得高兴了,终于获得了小站练兵的机会,并从此练成了帝国最强大的陆军——北洋军队。
当北洋军练成之后,袁世凯也迎来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危机。这次危机是满朝文武都在弹劾袁世凯,为什么?因为他手握重兵,他是把军队练成了,但是练成的这支军队是袁世凯自己的,这意味着帝国要终结。所以即使他没错,那也该杀。
袁世凯处在极度惶恐之中,他不得不巴结军机大臣荣禄,寻求一个解脱的法子。法子是没有找到,但是权贵们达成一个共识:袁世凯是可以不杀的,但是必须要把军权从他手里夺回来。
可是北洋军是袁世凯亲手训练出来的,别人也夺不走啊。
这时候不知道谁出了一个损主意,既然夺不走,咱就来个掺沙子。怎么个掺沙子法呢?即把优选留日的士官生填充进北洋军,用他们来分化北洋、瓦解北洋。可以说,帝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不惜摧毁自己的军队。
事实上正是这一类特殊的博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当帝国在试图摧毁北洋军的时候,北洋军也在极力反抗。反抗的结果,是士官生们在军队里立不住脚。立不住脚的时候,士官生们产生了情绪化反应,他们愤怒,他们要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深层次起因。可以说是因为人际关系的障碍,引发了帝国内部的本质冲突。
紧接着,袁世凯又卷进了戊戌变法之中,因为谭嗣同希望获得袁世凯的支持来杀慈禧,袁世凯成为了第一嫌疑人。但是在荣禄的担保下,袁世凯平安脱险。
可是等到慈禧死后,这件事又被提出来了,因为袁世凯没有支持谭嗣同,导致了光绪皇帝的悲剧。因为这件事,爱新觉罗家族对袁世凯是刻骨憎恨。当慈禧太后死时,东京的革命党孙中山、保皇党康有为,包括国内所有的人,全部上书,请诛袁世凯,杀袁世凯以谢天下。
至于袁世凯干了什么也不太清楚,反正他太有名了。
当诛杀令下达的时候,袁世凯已经逃了。他在亲随的保护下,逃到天津,直接躲到了法租界,然后接见英国记者莫里斯,发表了一通漫长的谈话,大意就是中国的政治改革家袁世凯,要求去英国政治避难。之后各列强纷纷哗然,指责说你们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大清帝国所有的活都是袁世凯一个人在干,他是唯一一个懂事理的,你们还要杀他?这时候大清帝国也不好意思了,表示:袁世凯可以不杀,但是他必须交出兵权。
就这样,袁世凯幸运地度过了这次危机,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隐忍等待。等待什么?等待由他亲手扼死帝国。
(第三章)暗杀比起义更吓人
袁世凯与孙中山在革命时代风云聚会,他们一个是伟大的幻想家,一个是伟大的实干家;一个是伟大的革命家,一个是伟大的建设者。当袁世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用建设的方式摧毁帝国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清末四大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位反清志士)横空出世。
孙中山一生最仰慕的是洪秀全,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洪秀全第二,他愿意以洪秀全的方法,组建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家,摧毁这个既定的帝国。他为什么这么想呢?很简单,因为他接触到一些海外的先进思想。
早年的时候,孙中山也没有这么激进。他曾经去求见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建议,说中国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时李鸿章还说,你这个建议真是太好了,不过怎么具体执行呢?
对此孙中山是左考虑右考虑,发现只有一个招——革命,别的招好像都不管用。孙中山与李鸿章走不到一起去,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与清朝为敌的革命之路。那么他的支持者是谁?是日本人。在日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在中国到处寻找英雄,能和他们共同起事,光复中华,恰逢其时,孙中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就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