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卡尔·罗杰斯

作者:付艾琳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1

|

本章字节:4548字

姓名:卡尔,罗杰斯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斯


生卒年:19021987年


历史评价


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


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他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6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大学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海伦·埃莉雅特(helenellio)结婚,并在纽约安家。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机构,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1963年,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加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相关链接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要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它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动发展人性,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实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的倾向性。在班级人格中任何使学生感受到羞辱、苛刻、责难、轻视、贬抑个人价值的东西,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应当在轻松、合作、温暖的有安全感的气氛中学习,要求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学习情境。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成就感,尤其重视人的情操陶冶,因此他认为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传授,而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为准绳。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传世佳言——


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


罗杰斯主要著作包括:《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论人的成长》(1961年)、《一种存在方式》(1980年)、《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年)、《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年)、《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年)、《变成一个人:精神病治疗家的精神病观点》(1961年)、《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论人的成长》(1961年)、《一种存在方式》(198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