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艾琳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09:30
|本章字节:2618字
姓名:米勒
出生地:法国诺曼底
生卒年:1814——1875年
历史评价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
相关链接
《拾穗者》
《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出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啊,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柯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播种者》(1850年)、《牧羊女》(1852年)、《拾穗者》(1857年)、《晚钟》(1859年)、《扶锄的男子》(1863年)、《喂食》(1872年)、《春》(1873年)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如同卢梭、柯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褴褛,肌肤黝黑,佝偻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1875年,61岁的米勒患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传世佳言——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要使他人感动,首先要自己感动。要不然的话,再怎样巧妙的作品,都绝不会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