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5
|本章字节:4664字
【提示】
阴符是古代秘密通信的一种方法。本篇首先阐明了阴符的作用:“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接着详细说明八种阴符的不同形制和内容。最后强调在使用阴符时应注意的事项:“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1,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2,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3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4。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1缓急:情势缓急、军情安危。
2阴符:古代军中的一种秘密通信方法。符以铜版或竹木版制成,面刻花纹,一分为二,以花纹或尺寸长短为秘密通信的符号。
3稽留:停留,耽误。
4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底本作“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阴符是我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也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兵符的使用盛行于战国及秦、汉时期。因其常用铜铸成伏虎形,故称之为“虎符”。战国时期,凡率兵出征的统帅,或带兵驻扎地方和屯守边疆的将领,都由国君任命。在任命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领,右半留于君主。平时将领只负责带兵,用兵时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所掌握的左半个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没有右半个虎符相合,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调发军队。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长平乏战中,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但后来采纳虞卿的建议,决定违约不割让六城给秦国。同时,结好齐、楚、魏,拉拢燕、韩两国,建立抗秦的合纵联盟,并厉兵秣马,重整军备,发展生产,使赵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得到恢复。秦昭王得知赵国不如约割让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己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九月,命王陵为将,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面对强秦的进攻,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抵抗,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代王陵为将,继续围困邯郸。为了鼓励士气,赵国丞相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作为军费,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精兵三千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楚求援。楚王发兵相救,魏国也派晋鄙率兵十万救赵。秦王闻讯,即派使者威胁魏王:秦军攻下赵国只在旦夕之间,诸侯中谁胆敢出兵相救,将成为秦军的下一个攻击日标。魏王害怕秦军报复,命晋鄙屯军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逗留不进,以观望事态发展。平原君见魏军不至,不断催促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设法救赵。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好友,也是他的姐夫。无忌百般劝说魏王进兵无效,便用门下食客侯生之计,求助于魏王爱妾如姬,从魏王寝室窃得虎符,赶赴邺地,杀死晋鄙,夺取兵权,接管了军队。然后挑选了八万精兵,向邯郸进军。
次年十二月,秦王也增兵遣将,加紧围攻邯郸。此时,魏、楚两国援军赶到。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二万人降赵,被围困一年多的邯郸城得以解围,赵、魏两国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秦军被迫退回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