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叶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8
|本章字节:6742字
儿子一岁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被聘为北京一家旅游杂志驻河南记者站的记者。杂志社要求记者站设在郑州,那就必须在郑州租房子。我把这点意思透露给奶奶,她叹了口气,“又跑那么远哪。”
和董商量了一下,我决定依然留在县城,陪她。董在郑州的租住地就当成我的记者站处所,他帮我另设了一个信箱,替我打理在郑州的一切事务。如果需要我出面,我就去跑几天再回来。
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因为打着旅游的牌子,可以免费到各个景区走走,以采访为借口游玩一番。最一般的业绩每月也能卖出几个页码,运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拉到整期专刊的版面。日子很是过得去,很对我的胃口。闲时还能去照顾照顾奶奶,好得不能再好了。
仿佛是为了应合我留下来的决定,不久,她就病了,手颤颤巍巍的,拿不起筷子,系不住衣扣。把她送到医院做了c,诊断结果是脑部生了一个很大的瘤,虽然是良性的,却连着一个大血管,还压迫着诸多神经,如果不做手术切除,她很快就会不行。然而若要做,肯定又切不干净。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开了几次会,商量到底做不做手术——她已经七十九岁,做开颅手术已经很冒险。总之,不做肯定是没命。做了呢,很可能是送命。
我们去征求她的意见。
“我的意思,还是回家吧。”她说,“我不想到了了还光头拔脑,破葫芦开瓢的,多不好。到地底下都没法子见人。”
“你光想着去地底下见人,就没想着在地面上多见见我们?”我笑。
“我不是怕既保不了全尸又白费你们的钱么?你们的钱都不是好挣的。”
“我们四个供你一个,也还供得起。”大哥说。
“那,”她犹豫着,“你们看着办吧。”
两周的调养之后,她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前,她果然被剃了光头。她自言自语道:“唉,谁剃头,谁凉快。”
“奶奶。”我喊她。
“哦。”
“你知不知道现在很多女明星都剃了光头?你赶了个潮流呢。”
“我不懂赶啥潮流。”她笑,“我知道这是赶命呢。”
被剃头时她闭着眼躺着的样子,非常乖,非常弱。像个孩子。
瘤子被最大限度地取了出来。手术结束后,医生说,理论上讲,瘤根儿复发的速度很慢,只要她的情绪不受什么大的刺激,再活十年都没有问题。她的心脏状况非常好,相当于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心脏。
我们轮流在医院照顾她。大哥的朋友,二哥的朋友,我的朋友,姐姐的亲戚,都来探望,她的病房里总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大约从来没有以自己为中心这么热闹过,一次,她悄悄地对我说:“生病也是福。没想到。”
总共两个月的术后恢复期。到后一个月,哥哥们忙,就很少去医院了。嫂子们自然也就不见了踪影,医院里值班最多的就是我和姐姐。姐姐的儿子刚刚半岁,三个孩子,比不上我闲,于是我就成了老陪护。
“二妞,”她常常会感叹,“没想到借上你的力了。”
“什么没想到,你早就打算好了。当初不让大哥调我去县里,想把我拴在脚边的,不是你是谁?”我翻着眼看她,“这下子你可遂了心了。”
“死牙臭嘴!”她骂,“这时候还拿话来怄我。”
渐渐的,她能下床了。我就扶她到院子里走走,说些小话。有一次,我问她:“你有没有?”
“有啥?”
“你知道。”
“我知道?”她迷惑,“我知道个啥?”
“那一年,我们吵架。你说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我胡说呢。”她的脸红了,“没有。”
“别哄我。我可是个狐狸精。”
“还不是你爷爷。”她的脸愈发红了。这说谎的红看起来可爱极了。
“我不信。”我拖长了声音,“你要再不说实话,我可不伺候你了。”
她沉默着,盯着脚下的草。很久,才说:“是个在咱家吃过派饭的干部,姓毛……”
“毛干部。”
“别喊。”她的脸红成了一块布,仿佛那个毛干部就站在了眼前。然后她站了起来,“唉,该吃饭了。”她拍拍肚子,“饿了。”
她是在夜晚关灯之后,接着讲的。
那是在1956年底,县里在各乡筹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派了许多工作组下来。村里人谁都想要工作组到自己家里吃派饭,一是工作组的人都是上头下来的,多少有些面子。自家要是碰到了什么事,好跟他张口。二是工作组的人在哪家吃饭都不白吃,一天要交一斤粮票:早上三两,中午四两,晚上三两。还有四毛钱:早上一毛钱,中午和晚上各一毛五。这些钱粮工作组的人是吃不完的,供派饭的人家就可以把余额落了,赚些小利。
她原来没想去争,只等着轮。“可等来等去发现轮到的总是你小改奶奶那几个强势的人家。我心里就憋屈了。”她说。那天,她在门口,看见村长领着一个戴眼镜的人往村委会走,就知道又要派饭了。她就跟了去,小改已经等在那里了。一见她来,劈头就说:你一个寡妇家,还是别揽这差事吧。
“我一听就恼了。我就说:‘我一个寡妇家怎么啦?我为啥当的寡妇?我男人是烈士,为革命掉的脑袋!我是烈属!为革命当的寡妇!我行得正,走得端,不怕是非!我就要这派饭!我能完成任务!’”
话到这份儿上,他们也只好把这派饭给了她。派饭期是两个月,吃住都在一起。
“有白面让他吃白面,有杂面让他吃杂面。我尽量做得可口些。过三天他就给我交一回账。怕我推辞,他就把粮票和钱压在碗底儿。他也是迂,我咋会不要呢?……开始话也不多,后来我给他浆洗衣裳,他也给我说些家常,慢慢地,心就稠了……”
再后来,县里建了耐火材料厂,捆耐火钢砖的时候需要用稻草绳,正好我们村那一年种了稻,上头让村民们搓稻草绳支援耐火厂,每家每天得交二十斤。那些人口多的家户,搓二十斤松松的,奶奶手边儿没人,交这二十斤就很艰难。
“到了黄昏,他在村里办完了事,就替我把稻草领回来,先洇上水,洇上水草就润了,有韧劲了,不糙了,好搓。吃罢了饭,他就过来帮我搓草绳。到底是男人的手,搓得有劲儿,搓得快……”
“搓着搓着,你们俩就搓成了一根绳?”
“死丫头!”她笑起来。
我问她有没有人发现他们的事,她说有。那时候家家都不装大门,听窗很容易。发现他们秘密的人,就是小改。她记挂着没抢到派饭的仇,就到村干部那里告了他们的黑状。他们自然是异口同声地否认。
“他不慌不忙地对大家伙儿说:‘你们听我姓毛的一句话,这事绝对没有!’你小改奶奶说:‘你姓毛的有啥了不起!’说没有就没有?你就不会犯错误?这可让他逮住了把柄,他红头涨脸地嚷:你说姓毛的有啥了不起?毛主席还姓毛呢!你说毛主席有啥了不起?你说毛主席也会犯错误?我看你就是个现行反革命!一句话把你小改奶奶吓得差点儿跪下,再也不敢提这茬了。”她轻轻地笑出来,“看他文绉绉的,没想到还会以蛮耍蛮。也对。有时候,人不蛮也得蛮呢。”
“还怀过一个。”沉默了很久,她又说。
我怔住。
“那该怎么办啊?”半天,我才问。
“那一年,就说去打探你爷爷的信儿了,出去了一趟。做了。”
原来她说那一年去找爷爷,就是为了这个。
“那他知道不知道?”
“没让他知道。”她说。她也曾想要去告诉他,却听村干部议论,说他因在“大鸣大放”的时候向上头反映说一个月三十斤粮食不够吃,被定性是在攻击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成了右派,正在被批斗。她知道自己不能说了。
“他知道了又咋的?白跟着受惊吓。”
“你就不怕自己有个三长两短?”
“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不想那么多。”
“你不恨他?”
“不恨。”
“你不想他?”
“不想。”
“要是不想早就忘了,”我说,“还记得这么真。”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你们俩要是放到现在……”我试图畅想,忽然又觉得这畅想很难进行下去,就转过脸问她,“是不是觉得我们现在的日子特别好?”
“你们现在的日子是好。”她笑了笑,“我们那时的日子,也好。”
我再次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