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刚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本章字节:6912字
成为历史的主人
今年夏天,我们的新杂志《全球商业经典》问世,能够在这个新平台上和志刚成为同事,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同为传媒人,志刚这几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当下中国活跃的企业家群体的采访和记叙之中,《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便是这项工作的一个成果。
是的,这一代企业家也到了“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梳理、再现”的时候了。这是一本试图对这个群体进行历史记录与观察的书,它记录了这个时代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小处说,他们的品格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大处说,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大时代紧密相关。
记录当下企业家群体也许并不是一件新工作,但志刚的写作还是呈现出许多特有的丰富。成为同事之前,我和志刚有过一次长谈,自然也谈到他的写作,谈到对自己的超越。应该说志刚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他在和企业家群体深入交流采访和后来的写作过程中逐渐隐约感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从对人物成长经历的记录到对人性的体悟,从对他们创业历程细节的探究,到对大环境影响的关切,最后找到并建立企业家个人命运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成与败、喜与忧——透过企业人物折射历史的烙印。事实上,黄怒波、朱新礼、陈年等人的写作已经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与呼应。
志刚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入精致,精于对企业家朋友内心世界的把握。看得出,他自己也在写作中逐渐缩短着与企业家的距离,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志刚用的是什么招数,让这个骄傲的群体,不再只说客套话,而是娓娓道来成长辛酸。我想志刚待人的诚恳与质朴一定是重要的原因。
但志刚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拉开一点距离,找到企业领袖成长历史的内在逻辑;他希望能把对这个群体的写作,从真实、生动、深入发展到纵横捭阖,更有穿透力和沧桑感。那天谈话,我们提到了史景迁,提到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平衡、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如何互相映照,彼此锤炼,共成画卷,完成从微观人物写作到历史写作的跨越。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没有办法脱离既往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变化的大背景。中国的商业写作也如此——这种大背景无疑具有某种特殊性——也许“中国模式”是一个有争议的表述,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企业家的生长与发展环境还是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实用和经验的结果,往往就是路径依赖,而并非模式——理论的创新,是的,这三十年我们其实还没有什么理论创新,至少在商业领域。所谓“中国特殊性”的基本特点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充分尊重一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同时寻求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些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经验当成永恒并进行神化,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阻碍发展”。
显然,中国既往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符合普世经济学原理,是顺应了市场化、全球化基本原则和大趋势的自然结果。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大体上符合“明晰产权、扩大市场化、促进对外开放”的经典后发国家特点。但另一方面,中国也的确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探索。中国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历史是不是就此不会“终结”?中国人的道路哪怕只对中国人自己好使,也不错。毕竟,13亿人生活幸福而有尊严也是大好事情,不一定非要别人学习之,复制之。所谓“中国模式”更大的意义是,人类有没有可能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之外,有其他的创新。这个事情要等到中国和中国的企业真正经历一个现代化的全周期之后才能更加清晰。
企业领袖与企业的历史,正如美国企业史家钱德勒的创造性工作,使我们知道构成美国历史的不仅有南北战争、林肯与罗斯福,还有卡耐基、ibm。尽管中国企业家在中国的地位仍有几分尴尬——一会儿是人们敬仰的财富英雄,一会儿又是社会不公的替罪羊。“日渐活跃的商业力量只拥有狭小的表演空间,表演者仍没有积累足够的表演技巧,中国企业家欲言又止的性格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全部能力。”但我相信,这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一定会和历史共同作出正确的选择。
序史景迁说过:“历史的一项功用,乃在于提醒世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能够不可思议到何种程度……历史的另一项效用还在于,它得显示,人们在面对极端匪夷所思的情形时,其反应是何等实际……”
若干年后,人们回顾既往三十余年中国这个被称做企业家的群体,会不会从诸如《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这类书中,在历史风烟里了解往事的真相,让已经过去的沉睡在史料背后的人物从时光隧道中返回,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的主人?
何力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出品人、总编辑
在宁静中成长
我承认,当我听到何力兄请小胖子——就是李志刚——出任《全球商业经典》总主笔的消息时,有几分小吃一惊的感觉。众所周知,何力兄在我们这个行业中,以对技术与品质的孜孜以求而著称,而小胖子李志刚,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以勤勤恳恳的采访、有力但粗拙的写作见长的记者,何老师委之以如许信任,足证李记者这些年来的武功精进。
从十多年前,在广州大道中289号那幢莫名其妙地拿了中国建筑最高奖项鲁班奖的丑丑的大楼里,第一次见到李志刚起,我就叫他小胖子。时隔十余年,我去北京公干,其时在《东方企业家》当首席记者的李志刚,已经娶妻生子,人到中年。旧同事相约酒聚,酒量不大的李志刚以他招牌式的朴实微笑,痛痛快快地敬完每人一杯酒后,我们仍然如当年啸聚于南方报业后院那座小楼时一样,唤他“小胖子”。
小胖子那时候只是《南方都市报》组版照排车间的一名扫图员,下得一手好棋,没事就爱往编辑部跑。也许是因为我个人出身于野路子,我在我主导操作的媒体中,都厉行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之道。我至今记得,我通知小胖子到刚刚创刊没多久的《南方体育》来做围棋编辑时,他喜出望外的神情。其人次日就回到车间做自己的第一个版,施施然地朝着那些昔日多少有些欺负他的前工友比画版面组合。这是我头一回扎扎实实领略到传说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态,当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得到他渴望已久的平台时,哪怕他是个小胖子,他的脚步也是带着风的。
说实话,小胖子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编辑,他能组织到非常专业的稿件,却组合不出当时《南方体育》所推崇的风流倜傥的版面。然而他在默默用功,为了下好棋,更及时地追踪国际围棋资讯,他几乎是咬着牙自学了日语。这就像马晓春到广州做道场,小胖子敢从一大群棋迷中长身而起,奋而与大国手过招,而藤泽秀行在广州观光,他闻风而动,居然求得了登门拜访的机会。基于小胖子的扎实与坚韧,我把他调整到记者岗位,让他有机会天南地北地跟着新闻走。我当时以为小胖子会成为一个比较不错的记者,但我没想到,他能够用几年的时间把自己锤炼成一名即使放到全国范围内也出类拔萃的记者。
这些年来,小胖子由体育报道而突发报道,由突发报道而调查报道,由调查报道而人物报道,他完成了一个记者的工作循环。他在锲而不舍地剥开那只叫做“真相”的橘子,他在向他的采访对象发起挑战,他在贪婪地积累,就像一个天生的猎手,决不允许自己错过一切有价值的细节。
小胖子形容憨厚,行为举止有些朴拙。但就是在这小小的朴拙之中,他守住了一份大宁静。这份大宁静,是一个奋斗的年轻人对自己内心的忠实追随,他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要去到哪个地方,因此很享受那种吾心安处即故乡的美好感觉。
平和、自信与骄傲,合乎小胖子从业以来的处世之道。在欲望如同长安街上密密麻麻的车流般令人不安的北京城,他安居于回龙观,像个苦行僧般守护经营着自己的职业规划。他还想好好拼几年,再拿出几篇过人的作品,然后回到他妻子的家乡成都,去过好日子。
这次小胖子把在《东方企业家》供职期间做的商界名人访谈结集出版,他对我说,主编,你是最了解我的人,这个作品集的序言舍你其谁。我写完这一千多字再想起他的话,觉得也是:由一个野路子出身的总编辑,为一个同样野路子出身的大记者作序,确实有些相得益彰的味道。
祝福小胖子与他那个岁月静好的梦想,祝福他的妻子,以及孩子。
是为序。
龚晓跃
曾任《南方体育》总编辑、《潇湘晨报》执行总编辑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