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8
|本章字节:6804字
△事钞续云“若论事忏属彼愚钝。由未见理、我倒常行、妄业翳心随境缠附、动必起行行缠三有。为说真观、心昏智迷。止得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诵持旋绕竭诚心缘胜境。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资持释云“次事忏中、初标机宜。由下二示忏法又二、初叙不堪理观。止下二正明事忏二、初明事行。则下明成益、上二句示先业。言轻重者就过为言、五逆谤法用僧物等为重、余则为轻。又凡造罪、具足三时俱起猛心为重、或二时一时为轻。定不定者复简重业、定业极重纵不亡、不定犹轻或容转易。下二句彰益。转报谓易夺不受、对上轻及不定业也。轻受谓转重为轻、即上重中定业也。并下指广。虚空藏经占察经等并明悔法。若准业疏须具五缘、一请佛菩萨为证即奉请众圣也二诵经咒即诵讽咒三说己罪名即说忏悔四立誓言即今发愿五如教明证。即今求相简择邪正”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八
今据上段资持释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钞文之义、并会通业疏四句、列表如下。其中依业疏增入者、上下用()记号
(二时一时非俱起猛心愈轻)
初中后心三时者、谓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猛重心相者、谓方便举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随喜心。其中轻重有无、列示句数。如前持犯篇、持犯总义、辨犯优劣章、单心辨犯及有心无心辨犯二节广明。宜检阅之。
业疏释忏六聚法篇、引他解中、分列四句、至为明晰。今准其义、附列表如下以资参考。文见业疏记卷二十二。
时报俱定三时俱有心并俱重心
不可不受、则转重令轻。
时定三时俱有心报不定虽俱有心容有重轻—忏悔可转、则有相除。
时不定非三时俱有心报定有心者俱重心
时报俱不定非三时俱有心有心者非俱重心此造业轻、易忏伏也。
济缘云“问、修理忏人须礼诵否。答。愚智两分、事理无二。上智达理不碍修行、中下昧空故存渐诱。应为四句、总摄群机。一得理失事、一心禅观、外阙庄严、如有目无足不能前进。二逐事迷理、计功分课、不了缘生、如有足无目不知所从。三事理双运、目足相资、万行圆修、必至彼岸。四理事俱昧、盲而无足、愚痴惰慢、终无出期。是知理事各立未免偏邪、空有一如是真修习。故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历劫熏修、华竺祖师终身苦行。此理深密、何可尽言。略示大途、粗分缁素耳。”见业疏记卷二十二
资持云“今时愚者、错解佛乘。皆谓理观寂尔无思、空然无境。取舍不得、能所俱亡。顽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荡任情即为妙用。由是不礼圣像、不读真经。毁戒破斋、嗜酒啖肉。夸为大道、传化于人。恶业相投、率多承习。此乃虚妄臆度、颠倒论回。岂知达法皆真何妨泯净、了真即用岂碍修行。是知悟理则万行齐修、涉事则一毫不立。自非通鉴、余复何言。”见事钞记卷二十八
上来别明化教二忏中对显二忏竟
重广理忏
标示用心
事钞云“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以无性故、妄我无托。事非我生、罪福无主。分见分思、分除分灭。如人醒、则不眠醉。”资持释云“初示所修观相。无性即空理。以下明罪灭所以。诸世间业皆从我生、我为业主我既无托、故所造善恶不从我倒而生、妄业无依、故得除灭。见谓达理、断谓起修、除谓能观智、灭即所观业、破妄显真而非顿证故皆云分。若约位判、分见分思即内凡人、分除分灭即初果已去。如下喻显。眠醉喻迷醒觉喻悟眠觉醉醒相似法故。”见事钞记卷二十八
别列三观
事钞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种。”资持释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权实往分、前二是权、后一是实。若大小相对、前一是小、后二属大。若约开权会小、终归一理。若对三宗、性空局小、唯识局大、相空通小大如是分之。”
△事钞续云“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资持释云“性空中分三、初示所观境即诸法二字。诸法之言总包一切。诸经论中或约依正因果、或世出世间、或有漏无漏、或色心非色心、或善恶无记、或阴界入等。若据通论总观诸法、今就忏悔且指罪业而为观境。性空无我一句即能观智。罪从缘有、本无自性。缘即心境、虚妄心境和合成业。业性自空、非合之空。由存妄计故受轮转、但破妄计觅罪叵得、叵得之处强名空理。言性空者小机智劣、不能即法见空。必待推析、穷法体性、然后方空。此下判位。小乘通收声闻缘觉。据所乘法谛缘虽殊、若论断证同见空理。”
△事钞续云“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资持释云“相空中亦三、示境同前能观中。言相空者了法无相。犹如幻化昧者谓真、亦如空华眼病谓实、故云唯情妄见。判位中小菩萨者虽发大心、未穷心本、故设此观空诸尘境、如诸般若所被初心。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萨涉事故云照用。若对三宗、即当四分。同观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萨。”
△事钞续云“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故摄论云、唯识通四位等。”资持释云“唯识中三科同上观境可解。能观中。外尘谓一切境界也。言本无者有二义、一者境即心故、二者虚妄见故。实唯有识者言唯则遮于外境、言识则表于内心。判位中。上二句彰胜。对前粗浅故云深妙。次二句正判。大菩萨者初地已去也。故下引证。彼以五十二位总为四位。论云。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境。境即是体依此境界、随心信乐、入信乐位。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如理通达、得入见位。即初地也能对治一切障、得入修位。二地至七地出离障垢、得入究竟位。八地至佛地初位所修名影像唯识、后三所修名真唯识。有人将前小菩萨对加行者不知观行不同也问。有人云、唯识观、现山判位太高。又云、深位无罪、岂须忏悔。其意云何。答。论文自云唯识通四位、那责南山判耶。此盖特举深位以彰理妙、当知悔法正为下凡、故下劝令任智强弱随事观缘岂令果佛而悔罪耶。前修率尔不无小疵、后进狂简便生轻谤。寄言有识、详而慎之。”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八
结示
事钞云“以此三理、任智强弱、随事观缘、无罪不遣。”资持释云“据理深浅、由机强弱、当量己分随力修之。然末世情昏、鲜逢利器。尚未堪事行、况克意于玄门。三观微言、于兹殆绝呜呼。”见事钞记卷二十八
上来别明化教二忏中章重广理忏竟
上来忏悔篇中第二门别明化教二忏竟
上来第三忏悔篇竟
李叔同(弘一大师)传
林子青
弘一大师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他虽然逝世近四十年了,但他的声名仍为国内外人士所仰慕。
大师的前半生以李叔同这个名字驰名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一八八零年(旧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会试中进士,曾官吏部。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有异母兄弟三人,长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冈,字敬甫,是天津一个有名的中医。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填词、又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这个时期和他交游的有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同时友戚同辈有严范孙(修)、王仁安(守恂)、陈筱庄(宝泉)、李绍莲等。还有一点以前传记本曾提到的,是他在迁居上海以前,曾以“文童”进过天津县学,受过八股文(当时称为时文)的严格训练。
李叔同,年十八,在母亲作主之下与俞氏结婚。越年戊戌政变,他就奉母迁居上海。这时袁希濂、许幻园(金荣)等在城南草堂组织一个“城南文社”,每月会课一次,课卷由张蒲友孝廉评阅,定其甲乙。这一年,李叔同十九岁,初入文社写作俱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