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汝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00:21
|本章字节:1656字
小说。
我尝与友人谈说,如若将《红楼》译为英文,张爱玲才是首选的理想译者,别家都不行,包括有的中外译本在内。
我又说过:她译《海上花》,应即是为译《红楼》作一番试笔。
无独有偶,林语堂似乎早有英译《红楼》的雄心壮志,却先写了一本momeninpeking,中文译作“京华烟云”者(四个平声字,全不通汉字声律),有意效颦雪芹之书。此两家英文造诣都深,尚且不敢轻易从事,可知其难了。
提起《海上花》,我在燕京大学时就与同窗许政扬(后为南开大学教授)说:清晚期,几乎都模仿《红楼》,但笔法风格最像的,只有《海上花》得其三分肖似。后见张爱玲亦恰有是语。叹为“英雄所见略同”。
回首前尘,《海上花》是纯吴语对白,而我不懂吴语,就向许兄学——他是海宁硖石村人,但生长在上海,这就行了。我很快学会,能通读《海上花》,认为一种快事。
举这个趣事,是想说明,对雪芹文笔特色的感受,也是需要一种“第六官”能力的。那些说高鹗伪续是“原著”,除了其它原因,也由于缺乏这种感受能力。我纳闷她为何放弃了英译《红楼》的事业。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莫大的损失和遗憾!
比如,译家把平儿这名字译为paience,我真是莫测高深他是怎么“想”的?又如hauks(霍克思)将“霍启”悍然译为camiy,更是骇人听闻。清代官宦人家会给仆人取这个名字吗?我总想向高明人讨教。
我以为,“意译”书中人名是荒唐的做法。最好的办法是“音译”,然后加foonoes,注明本义何意,双关谐音等巧妙处又何在,方能使外国读者爽然了然,尝到一点儿中华汉字语文的特殊滋味。
如今张女士已不在人间,国内兼通红学与英文的又稀如星凤,我又向谁去商量这些话题呢?
诗曰:
惆怅无人议匠心,中西文异费沉吟。
红楼不得张君译,梦笔生花枉自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