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瓦西列夫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02:37
|本章字节:2634字
清醒的痴情者
每一桩真正的爱情中都交织着不同的独特的心理因素。理智和疯狂、思想和感情是按照美的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形成心理的和谐平衡。
在今天,感情对隐私生活的智能成分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有亲切的感受,真正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共鸣基础上。
荷兰画家凡·高写道:“我是人,是一个有情欲的人。我要和女人在一起,没有爱情我就无法生活,我要有个女人,否则我将冻僵,变成石头。”“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罪孽的和不道德的状态。”
理智必然要给激情让路。但是,如果说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是铁石心肠的话,那么失去理智控制的炽烈感情就会强烈的焚烧人的心灵。莎土比亚在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警诫世人说:“情欲犹如烈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指出,“对于狂喜的心儿在陶醉时所倾诉的一切,必须要用清晰的头脑去思考一番;他是自已情欲的最忠心的奴仆,由于他有理智,因而又是自己情欲的主宰。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赋予自己隐秘的情欲以新鲜的诱惑,必须用理性来测量它的深度。”
情感放纵无疑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而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萌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柏拉图在对话《斐多篇》中形象地讲述了人情感的相互作用。心灵像一驾马车,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驭者和两匹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一匹是不驯的劣马,驭者是理智的比喻,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知廉耻、能自制”,是“正确见解的朋友”,“他无须用
鞭子驱逐”,“用感情和言语说服”就行。那匹劣马寡廉鲜耻,而且又“耳聋”,因此必须“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朝着肉欲而疾驰是这匹马的目标。人强烈地希望亲吻、拥抱别人的身体,妄想永久地沉醉于享乐之中。可是驭者和那匹好马“难为情地反抗着”,因为他们希望中的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合乎理性的。
柏拉图这番议论显然同《奥义书》中的训诫近似:“须知,自我即阿特曼,像一个君主乘坐着叫作躯体的马车,布迪即理性是驾驭者,悟性是笼头,情感是奔腾的马匹,而目标是道路。当自我、情感和理性齐心协力时,它们的所有者便被称为贤人。”
应当看到,人的爱情表现机制具有综合性质,它包含着文化修养和本能,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和感情。理智是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的“最高宗旨”是通过它的职能而得到具体实现的。它内在地具有这样一种无可比拟的能力:探求生活的奥秘,启迪人性,超越迷茫,纯洁情感,使它变得更深沉、更富于目的性、更富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