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作者:落落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2:42

|

本章字节:15656字

{致词}


我对十年后的自己毫无概念。假设与构想都无计可施。宛如用头发打成的结,却套不住兔子的尾巴。


只有以未来时的身份,从现在时里去会见那个过去的自己。


相距十年。却近在身边。


回忆拥有万能的柔化的力量,连一辆脏兮兮的公交车都出现朦胧轮廓。早年的破旧公交车,前段和后段由一截折叠的橡胶连接,好像手风琴里拉长缩短的风箱部分。演奏混乱的音乐,如同掌纹。


小学时记忆模糊不清,初中与高中过分地陡然鲜明:冬天早晨半梦半醒地去上学,在路边买的热包子吃完剩下一团温热的绵绵塑料袋塞在裤兜里。


巴士到站后,挤出人群,在过分拥挤的时候得拼命将还留在车厢里的脚掌拔出来。发型和衣着更是顾及不上了。


也无非墨绿或深蓝色校服。头发梳成马尾一把扎,左右对称两枚黑色发夹。


遵循当时的“流行要点”,拉链停在13的地方。运动服的肩线整个朝后扯下去,总之不能穿得太过服帖,为了表现得足够随意。唯一能够突出的只有鞋子。黑白色耐克是生日时父母送的礼物。虽然隔了没多久便发觉似乎不是正版货,来源于超市的它异常可疑。


书包有时背在胸前,方便掏东西。回家路上买一副豆腐干或是鸡蛋饼。黄色腻纸包裹着,迅速地渗出油印子。


从父母那里偷拿过钱。


——可以用沉重的,随意的,感慨的,说笑的口吻分别讲出不同效果的事。


偷拿的钱去买向往已久的上衣或裙子。却因为害怕由此暴露而迟迟不敢穿。


有过自行车与巴士轮流替换的上学旅程。初一时总骑母亲用过的旧式女车,偏大尺寸,座垫高高的,刹车和车胎钢圈锈迹班驳。


在自行车也可以成为一种默默攀比的敏锐时节,当年希冀的生日礼物就是一辆崭新的漂亮的女式车。


大约过去一年多心愿实现。我获得了天蓝色的,和那些闪闪发亮的女生骑的相似的新车。


而背景是,早些年前自行车还算不上消耗品,做不到想换就换,所以母亲说,你要好好爱护它。每堂课结束我都会跑上走廊,张望自己的新车是不是还在那个地方。


咧着嘴角上学,心里也许哼一首意气风发的歌。


直到一个月后的早上,推开厨房窗户的母亲惊叫起来,匆匆跑下楼。


前天晚上发生车棚盗窃事件,有多户人家遭殃。盗贼撬了门锁,十几辆车被偷走。大人们纷纷议论他们的手法、作案的时间,而我站在母亲身后看着突然变空的自家车棚,里面只留下了盗贼看不上眼的。刹车和钢圈锈迹班驳。


被母亲推着说不要看了,快去上学要迟到了。


我背上书包,慢慢推出留下的旧车,骑跨上去。久违数月后明明已经不再适应的坐感,又在几分钟后可恨地重新熟悉。几个月里的意气风发过早结束。可恨地,回到原来的世界。


如果终于有什么是能说的——我想,看着十年前的自己——该说的话:


“你看,我都记得。”


天蓝色自行车,银灰色字体在横杠上印着品牌名。当年两百元左右一辆。


{致词}


用了两把锁,自带的一把,以及软皮管一把穿过车轮钢条。


短短一个月里的欢喜和骄傲,结束得比融雪更快速。


{出行}


在大阪的风味烧小店里,热情的店长免费送了我几份小吃和啤酒。


干完一大杯时他问我:“一个人离家来这里旅行啊?”


点头说:“是啊,这已经是第六次啦。”


也许有点喝醉了,因为无法解释是怎样统计得出的数字。


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来这里旅行。还是一直以来,离家的次数。


从哪里算起。


{hard、ired}


爬一段山路时选错了方向,小有名气的历史村落妻笼和马笼,普通人大多游览完前者后走去后者。我却逆行,从马笼出发往妻笼。后来才发觉,由此,我必须面对将近七公里的盘山上坡路。


距离旅游旺季还遥远,漫漫的山路上走大半个小时也没有遇见他人。竹林与茶花,极偶尔出现的民居紧掩房门。虽然竖着巴士站牌,数字却显示发车频率在一个半小时一次的巴士,比我的双腿更加不可指望。日晒完整,只能一百米一百米地疲倦地走,嗓子要冒烟。总算找到落脚的凳子,坐一坐,不远处是高海拔的雪山,白色冠顶,反射日光后非常刺眼。


后来遇到一位来自欧美的背包客,因为在先前曾经短短碰面,我替她拍了几张照片,于是再次相逢后短短对话几句。用忘得零零落落的英语边冲她比画边说:“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那你要返回吗?”


“不知道。但这对我太难了。太累了。”


{离家}


比起眼下总是蹲守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从前的自己却几乎是以离家出走为拿手。


——尽管用这样沾沾自喜的评价,却是以质而非数的突出见长。


我第二次离家,十八岁时从上海前往了北京,然后这场告别长达两年之久。当时自己一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被老师评价成笨学生的大脑,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却发挥出处处的智慧闪光,旁门左道地最大限度活跃脑细胞,为了能够在街头平安地经济地合法地流落更久。正值一月底严冬,只要可以落脚,在旧式澡堂的躺椅上睡两夜。整个视线里斑驳的石灰墙,挂在凳子上的无主棉毛裤。


吸进肺里的浓重潮湿的暖气——物质守恒,多年后以结晶的形状渗入土壤。


比起彻底的第二次,在之前还发生过第一次,起因是和父母之间严重的冲突,以极端叛逆的心理,一整夜坐在屋里撕掉和他们的所有合影,然后在墙壁和家具上用油印笔写下大字报一般咒骂的话。换到任何将来时都会认为幼稚的举动,可当时却沉浸在浑身因为愤怒而刺痛般颤抖的激动中,凌晨时分甩了门离开家。


第一次没有真正走远的意思,抗议的成分居多,因而过了一星期便在有所软化的父亲的劝慰下回到家中。打开门的那一刻,心里有胜利者一般轻微的得意,走到自己的屋子,看见之前墙上的字迹已经被擦拭干净的时候。


然而,第二次离家,没有争吵的导火线,晚饭时一家人坐在桌边吃完,看新闻,中间插播广告,随后我回到房间,父母在外看电视,偶尔聊天。


看书,在写字台前涂涂画画,也睡了一觉。短短的一觉,为了在凌晨起来。


凌晨3点50分,先去卫生间拿毛巾沾湿了稍稍擦把脸,带着行李走向大门。


{汤谷温泉}


很多年后站在东京繁华的地铁广场里,拿着刚刚在可供上网的咖啡挈茶店里搜索来的十几个电话号码。因为意料外的变故,预定的行程被迫中断,如果不能立刻找到落脚的地点,也许就要露宿街头。最初我在书店里翻阅着各种旅行书刊,希望能够记住里面登记的一两个饭店号码,后来发觉更智慧的方法应该寄托网络。


由帘子遮掩的小单间,键盘和电脑界面都是日语。身边没有笔,向老板借来一支,要找纸,只有之前在书店里发放的一页广告宣传。


密密麻麻记录了十四个号码在上面。


然后换来大把零钱。一百元硬币,把它们堆满在话机上,逐个朝对方拨去号码。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住宿问题。”


“一个人的话……”


“就是这个周末,还有空房吗……”


直到有家位于汤谷温泉的旅店老板在那边温和地说“可以入住”。


总是在一场通宵后坐上飞机,半梦半醒间挣扎着吃午餐,面前的液晶小屏幕里播放着电影,却由于时间限制永远无法在飞机降落前看完结局。而转向小小的圆形窗户,身下是一整片海洋。蔚蓝的,圆弧的水面与天空交接。


坐车抵达旅馆,三十出头的老板背着自家的小孩一边引我去往房间,拥有窗下就是溪流的极佳朝向,清澈得几近透明的水。


对岸碧绿的树林送来某种气息。


泡了温泉,室内的与露天的,整个头晕晕乎乎。晚饭时被住在隔壁的一对老夫妇招呼了与他们一起。


睡前躺在地上仰看着灯光。之前的啤酒从毛孔散发,又留下更多在血液里。


我在这里。每天都会用电话卡往家拨去国际长途。而总是唠叨又亲切的母亲每次都能说上十几分钟,离开这几天,家里怎样,她怎样,父亲怎样,宠物怎样,昨天下雨了,今天又放晴,明天应该还是晴天吧。


好在有与她互补的父亲,接过电话后他问:“今天去了哪里,怎么样?累吗?”


{电话}


回到第二次离家。


二〇〇〇年冬天的火车站候车大厅,返乡的人群如同塞满篮子的黄豆,迅速地流向每一片刚刚疏空的地方。


把巨大的行李箱挡在面前,我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接电话的是母亲。


第二次的彻底的出走。不辞而别将近三星期后,她接起我打去的电话。在小年夜里。


追着一个影子,不停地,不停地跑。


跳上断墙残垣,翻过灌木,只容一人通过的河岸,最后是铁皮的楼梯。踏上去嘎嘎作响,而一步步往前,空间愈加狭窄,光线黯淡。从浅黄到深灰,最后是浓黑。


等到回头时,出口是尽头一个犹如针孔般微弱的亮点。


那就把自己继续埋身于黑暗,赌注下在总有一天以翠绿的形式重新破土而出。


只是在那之前——


她说“喂”。


我回答“是我啊”。


很快的停顿后,她说“是你啊”。


“嗯。”


“你现在在哪?”


“哦……我在北京了。”虽然实际并非如此,但当时这么说了。是为了断绝他们找我回家的念头吗。


母亲则很简单地相信了,她说:“噢。我和你爸爸猜你应该也已经去了北京。”


“嗯。”


“你爸爸现在不在。”


“哦是嘛。”


“明天除夕,他出去买东西了。”


“……哦……”


“那我让他回来后打给你。”


“哦,好。”


非常平静的,没有哭喊、争执和沉默的电话,被淹没在人群密度最高的候车大厅里。


坐在对面座椅上的一家三口分着一袋面包。也有人把报纸盖在头上睡觉。


挂了电话,用脚尖踢着地面上的瓜子壳,把它们聚拢到一起。


{门}


屏住呼吸后,脚步也放到最轻。


但你知道走在木头地板上,总会发出无法控制的偶尔的嘎吱声。以及自己的骨头与骨头,它们相互蹭压的声响。


离家时的凌晨4点,屏住呼吸地开门。


当时家里安装着厚重的安全铁门。带有两个锁。时间久了,偶尔故障甚至会失灵,在门的这边或那边满头大汗地转着钥匙或锁纽,直到父亲带着神奇的缝纫机机油赶来解决问题。


他们睡在几米外的卧室里。


所以寂静的夜晚,要把两副锁,在最小的动静里打开。


用心跳擂出胸腔的力气屏住呼吸。


第一把锁钮,小心地回转它。


“咯哒”。“咯哒”。“咯哒”。不可避免。


第二把锁体积上也略大。是要将把手整个按到下面的开关。


一定会发出不小的声音。


满脸通红。身在一片燥热的黑暗中。


终于在咔嚓声后两副锁全都改变了位置。整扇铁门随之小小震动着朝外松开一隙。


我的整个身体都在紧张中凝固。无法动作,只能僵硬地站在原地。


如果身后响起询问:“你在干嘛?”


如果响起这个声音。


如果被发现。


如果往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假设总是最没有意义的怜惜。


关门是与开门时同样巨大的工程。不得不又一次屏息凝神地,手按在门沿上,极轻极轻,非常轻地将它推回原位。用每根高度紧绷的神经去放大锁孔契合时发出的声响。


——啪。


从门的这边走到门的那边,花了十分钟。额头满是细汗。楼道里的黑暗失去刚才的裂口,一瞬恢复完整。我以轻微的夜盲症站在原地,无论睁眼闭眼,眼前却几乎没有差别,分辨不出什么东西。


比害怕的心更加沉重。


摸索出了楼道,冬天时节,4点时屋外没有人影。橘黄色的路灯稀稀落落。


终究。朝前走吧。


“——总会有一天,以翠绿的形式,钻出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