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将相遇托付给别离》是苏曼殊小说、杂文集。《将相遇托付给别离》收录了《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本事诗十首》、《有怀二首》、《代柯子简少侯》、《淀江道中口占》、《题师梨集》、《落日》、《为调筝人绘像二首》、《调筝将行嘱绘金粉江山图题赠二绝》、《寄晦闻》、《寄调筝人三首》等文章。 将相遇托付给别离:苏曼殊(1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画家因交通事故变成色盲,梦境都是灰色的,夫妻生活更是一团糟。在他眼中,妻子的身体也呈现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灰色。绝望之际,他开始练习用“过滤”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创作出一系列令人惊艳的黑白画作。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盲人接受了眼部手术治疗,光明的世界却并未带给他崭新的人生,“看见”不如“看不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自幼患有严重抽动症的外科医生,如何控制住每隔几秒便身不由己胡乱挥舞的双手,完成那高度精密复杂的手术?一个自闭症患者,又是出色的大学生物学教授,她不能理解人类的处世方式和语言动作,却能立刻识别动物的情绪与思想状态。它们几乎控制了她,征服了她。七个脑神经病患的真实故事,带我们跨越“正常”与“异常”。 奥利弗萨克斯(OS,19年7月9日),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家,具有诗人气质的科学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他擅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一个个深刻感人的故事,被书评家誉为本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得过的写作奖项包括霍桑登奖和乔治波克奖,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 他最著名的著作&;睡人&;(A,后来改编为同名电影无语问苍天)讲述了他在多名1920年代的昏睡病嗜眠性脑炎病人身上试用新药左旋多巴的经历。这同样是英国电视连续剧D首集的主题。 他的另一本书描述柏金逊症的各种影响以及杜雷特症的个案。《错把帽子当太太的人》是描述一位视觉辨识不能症状的人(此病例是1987年麦可尼曼创作的歌剧的主题),《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关于天宝葛兰汀(一位高功能自闭症的教授)的描述。
许地山,民国最富盛名、也最有特色的才子之一以佛的空灵思辨的笔墨,展示出散文的美与光、诗歌的色与香。他早年受佛教思想影响,文笔风格绮丽空灵。作品往往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自是神仙沦小谪,不须惆怅忆芳容。 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作结集出版,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 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 无计逃禅奈有情,青山故国尽难成。相逢一笑拈花处,好向灵山证旧盟。 ——柳亚子 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曼殊的才气,在他的译诗里、诗里、小说里、画里,以及一切杂文散记里,都在流露闪耀。 ——郁达夫 曼殊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看他的绝句与小品文可以知道,又生就一副浪漫的性情,颇足以代表革命前后的文艺界的风气。 ——周作人 香山苏元瑛子谷,独行之士,不从流俗,其所作诗,于西方最为妍丽,犹此土有义山也。 ——章太炎
孙睿所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沿袭了《草样年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对大学生毕业后漂流的生活和迷茫的状态进行了翔实生动的描述,调侃之余,对何谓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提出质问。 本书以四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人的工作和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大学毕业生初涉社会的艰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独立思考的精神面对世俗社会时的愤怒、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却无法把握。主人公倪蒙在频繁更换工作中对未来和生活愈发不明白,同时,面对初恋女友和正在交往的女孩,他对爱情也愈发不明白。倪蒙在迷茫中跌跌撞撞,不知所措…… 作者孙睿沿袭了《草样年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对大学生毕业后漂流的生活和迷茫的状态进行了翔实生动的描述,调侃之余,对何谓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提出质问。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而这个集子的名字竞争恰巧就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惝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巧妙的比喻、隐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和某种小说化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早期的小品散文集,阐扬平民主义。其小品富含哲理,兼具浓郁的宗教色彩。 这一时期,他把文学看作济世救人的工作,致力于人生观的探讨。其友沈从文曾称《空山灵雨》为妻子文学,因为集中四分之一的文章出现妻子或隐藏妻子的形象。虽以闺房情趣,妻子的形象不过是许地山借此阐明佛理,以使读者得到智慧罢了。 此时的许山处于人道主义与佛教思想的矛盾中。他曾想用佛教的观点使世人从痛苦中得到解脱,而现实的一再打击使他作为凡人的一面终于觉醒。 反映在《空山灵雨》中,是花花相对,叶叶相当的七宝池上,人间爱欲与庄严佛法的交锋。《空山灵雨》是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出版的个人散文集。 《空山灵雨》中的散文取材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物,如《山响》、《蝉》、《海》等,作者借这些自然的实体,边描写边议论,或从其神志,或从其处境来寄寓他对人生的理解。二是写现实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如《三迁》、《愚妇人》、《小俄罗斯的兵》等。他或写一种世相,或记一缕情丝,或泄一种爱憎,作者常以记事始,而以自我的哲理升华终。三是写夫妻生活小景,这类题材在集中所占比例最大,有十余篇,如《别话》、《蛇》、《香》等,这些篇章或写夫妻情深,或写夫唱妇随,或写相互理解或体贴,充满人间浓郁的真情深意。 空山灵雨: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